都市小花农_作者:子曰与诗云(1281)

2019-04-20 子曰与诗云

  看陈星寒疑问的脸庞,马森解释道:“这红煨肉的特点就是不加水,不开盖,文火慢炖,一直炖到肉烂不见峰棱,上口而精肉俱化为妙。”

  “咬一口,五花包裹着糖色,肥而不腻,这可是下饭好菜。”马森说地头头是道,他也有点馋这个了。

  度假中心好是好,就是有的时候有些菜色不能够做。虽然他能够自己去开小灶,但是看着爷爷奶奶们犯馋,马森也做不到。

  马森那边就是等着这红煨肉出锅了,阮糖这边则是另外一种光景。切好的五花肉已经整齐地码在碗中,在碗中加入黄酒、生抽、老抽、白糖、葱段、姜片、八角、花椒以及高汤。

  调好的料汁颜色鲜亮诱人,马森也知道这万福肉的做法,识时务地递过来一只蒸锅。阮糖将大碗放入蒸锅中,大火蒸至肉熟烂。

  这时候将大碗取出,去掉葱姜八角,汤汁倒回锅内,肉扣入盘中,汤汁用大火烧开,放入适量水淀粉勾芡,最后浇在肉上即可。

  在阮糖的万福肉做好的时候,马森那边也关火了,厨房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肉香味,晚晚的小鼻子不停地吸着,看样子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尝一口。

  万福肉的摆盘很讲究,要是肉皮朝上,还能够看到清晰的像一圈圈的回路,配上淋上的汤汁,那香味,一阵阵地往众人的鼻尖钻去。

  马森的红煨肉也出锅了,他做菜也比较讲究,摆盘也很注重。这不红煨肉个个都是肉皮朝上,颜色晶莹透亮,五花肉颤巍巍的,好像稍微一用力就会掉下来一样。

  从外观上,两者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阮糖做的万福肉上面有花纹而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洛桐一定会以为这两者是用同样的器具烹制而成的。

  但是她亲眼看到的,两人的做菜方式完全不一样,最后出来的结果自然也是有所不同,但是不得不说都是厨艺大咖了。

  晚晚早就闹着要下去,近距离看看。洛桐抱着晚晚站在料理台旁边,陈星寒故意逗晚晚:“晚晚,你看地出来哪里有不同吗?”

  第九百六十七章 宫廷菜

  晚晚看都不看陈星寒,只是指着阮糖的那盆万福肉笑道:“这个好看。”

  马森赞同:“不错,这个万福肉的颜值确实是非常的高了,据说这万福肉还是有说法的。”

  马森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琢磨厨艺,自然对于宫廷菜也不会放过。可以说,平日里马森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钻研厨艺上了。

  “这个我就不越俎代庖了,还是让阮糖来说吧,她可是行家。”

  阮糖也不推辞,大大方方地,只有在说到厨艺的时候,阮糖可能才会这么的自信,

  “历代宫廷肴馔风味,因受建都地点的影响而分为南味和北味两大风格。然尽管历代宫廷菜风味有南北味之分,但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点,即华贵珍奇、配菜讲究典式规格。”

  “现人们所说的宫廷菜,一般是指清代的宫廷风味菜。清代宫廷菜主要是在山东风味、满族风味和苏杭风味这三种各具特色的风味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我们阮家的私房菜就是指的清代的宫廷菜。像这道万福肉也是清代宫廷菜的一个代表了,”阮糖指了指这盘万福肉,“像这盘万福肉,它用的主要食材就是五花肉。”

  “同时它还配以金丝小枣、板栗和莲子,又有早立子的意思,这道菜当年是深得慈禧的喜爱。据说当年慈禧六十大寿,御膳房里的一位大厨绞尽脑汁才想到了这道菜。”

  “又因为这道菜的配菜还有早立子的意思,所以慈禧又将这道菜命名为清宫万福肉。这是道典型的传统制作的菜品,即没有添加任何色素味精,只用八角、桂皮、甜面酱、大豆酱油等香料靠小火入味而煨成的。”

  阮糖仅仅是介绍了下万福肉的来历,马森接口了:“这宫廷菜是非常讲究的,像这华贵珍奇,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礼记·内则》中说的“八珍“,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但这么多年以来的发展,八珍也不停地变化着。像是唐代就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的水陆八珍之说。”

  马森说着喘了口气,阮糖顺势接着往下说:“不错,后来这八珍也渐渐地发展了,出现了迤北八珍、天厨八珍,野味占主导地位。到清代,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跳出宫廷,出现于市肆,有山八珍、海八珍、上八珍、下八珍等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