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无论是什么葫芦,脐一定要居中,最好是10环,偏了就不好了。洛桐的小亚腰葫芦,形状标准度高,较为周正,异形率低,没看一百多个里面就出了十来个异形的。
“好!好!好!”赵老连连夸奖,容老也一直点头,亲眼看到洛桐的小葫芦,赵老心里的不服气才消散了。他那一棵一共就结了四十多个,只有两个是三公分高的。
人比人,气死人,洛桐的小葫芦一共结了一百多个,只有几个是四公分高的,大部分都在三公分左右。赵老挑了下,还有几个目测在两公分左右,又小巧又精致。
手捻葫芦,3到5厘米的手捻葫芦堪称精品,2.5到3厘米的称作“草里金”,而小于2.5厘米的就相当稀有。洛桐的这些葫芦要是落到了文玩葫芦的行家手里,非卖出高价不可。
明代刘若愚所着的《明宫史?火集》中可找到了这称呼的来源:“仍有真正小葫芦如豌豆大者,名曰‘草里金’,二枚可值二三十两不等,皆贵尚焉。”
两枚豌豆粒大小的小葫芦,价值二三十两白银,其珍贵程度真是没有辜负了它的好名字——“草里金”。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葫芦的价码也在不断上扬,到了近代,更是金贵。
叶金寿《曼庵壶芦铭》中记载说:“小壶芦极难种,有极小可为耳珰者,一双值百余金。”
比起明代的二三十两几乎翻了两翻。小葫芦不仅成为天生丽质的玩物,而且还是贵妇们用来制作饰品的奢侈品,成对的做成耳坠,单个的做成头簪,不但金贵而且难得。
洛桐的小葫芦就是典型的草里金,容老手里拿着一个异型葫芦,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小花生。他偏爱花草,但是没想到看到这些小葫芦他也会那么喜欢。说到底,还是萌物征服世界啊。
看他们那么喜欢,洛桐很大方的表示随他们挑,看中哪个拿哪个。赵老最后选了一对三公分左右的,上小下大的细腰葫芦。而容老则选了一个花生和一个茶壶。
洛桐本以为这棵小葫芦的不同就在这里了,哪知道后续还有惊喜。洛桐将葫芦果的表皮用塑料刀轻轻的刮掉阴干后,发现阴干后的小葫芦通体呈紫金色,清澈如水。
表面还有一层自然包浆,晶莹剔透,看起来就像是盘了很多年的成品文玩葫芦。洛桐轻轻地摇动小葫芦,还能听到里面沙沙的声音。这是葫芦籽撞击葫芦壁的声音,葫芦的赏玩这个声音也是必不可少的。
阴干后的小葫芦还难压手的,一上手就知道是极品的文玩葫芦。再用手指轻叩葫芦壁,声音清脆透亮,竟隐约呈金玉之声。
第五十三章 圣诞
小葫芦太多了,洛桐有点发愁,拿回家吧,爸妈就挑了几个,还有好多都余在家里。美好的事物值得大家一起分享,于是盛栖梧,穆青,叶泽与苗月华等人都收到了洛桐的小葫芦。
穆青骨子里就是个小女人,洛桐送她的小葫芦她很喜欢。当天就去首饰店加工成了一个手链,到哪儿都带着。
盛栖梧收到小葫芦的时候有点吃惊,他小叔盛志勇就是做古玩生意的,这手捻葫芦的走势近年来很好,价格也很可观。要是这些小葫芦落在他小叔手里,他小叔非炒出天价不可。
但是在洛桐看来,钱是永远都挣不完的。她喜欢这些小葫芦,不是因为它很值钱,而是因为它很可爱,圆润漂亮。如果事事都向钱看齐,人生就太没有意思了。
盛栖梧少有的愣了下,他这是被洛桐教训了?不过她说的也是,人生不是除了钱就没有其他东西了。敝帚千金难买,不外如此。
小葫芦阴干后,洛桐特意查了下小葫芦工艺品。葫芦工艺品有两种,即烙画葫芦和镂空葫芦。
烙画葫芦就是艺术家用烙画机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
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烙画工具,现在一般采用烙画机,由于图案是被火灼(烫)上去的,所以仅有黑色。上面的画主要分为:风景,人物,动物,古代神话,古代灵兽(如:龙,风,麒麟,蝙蝠等)等。
镂空葫芦即葫芦雕刻,是艺术家用刻刀将葫芦的壳镂空或浅刻,以粗犷的空隙线条勾勒出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
洛桐也搜了一些烙画葫芦的图片,发现烙画不适用于她的小葫芦。因为烙画葫芦需要的葫芦最小的也要在5公分左右,洛桐的葫芦最大的也不过才四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