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校园的休闲日常_作者:庄九儿(367)

  一美说:“马上过年了嘛。”

  一美有时倒很享受这样的人间烟火气。

  穿过人群,好不容易到了海鲜区——只见婶婶穿着臃肿的羽绒服,有些艰难地蹲在地上,打开一个水产品箱看了一眼,对店员说:“我就知道,这里面都是死的,我说了要活的,差点儿就直接买回去了,还好打开看了一眼,就知道你们会坑人!真是店大欺客。不要了!去菜市场买去,那儿的又便宜又新鲜。”

  年轻小伙子说:“还没死呢,阿姨,早上还有气儿呢。你看,那只不还在动嘛,肯定都是活的。”

  “那也是半死不活!”说着,婶婶把箱子合上,放回了原位。

  书庭正站在一旁认真地吃着一串糖葫芦,像婶婶的乖女儿,婶婶把箱子放回去,便对书庭说:“走!”

  书庭便吃着,跟在了婶婶后面。

  走了两步,两拨人便撞上了,一美冲书庭摆摆手说:“姐!”

  书庭有些惊喜:“哎?”

  小姑则走上去,一把抢了书庭的糖葫芦:“是我的了。”吃着问婶婶,“买完了吗?还要买什么啊?”

  婶婶说,不在超市里买了,这超市趁过年,价钱涨得和抢钱一样,还不新鲜,打算到菜市场看看。

  小姑则说自己不去菜市场了,太乱,一会儿到楼上逛逛。

  婶婶说:“那一美跟着我吧。你要买的东西多不多,自己能拎动吧?”

  “不多,也不重。”

  婶婶便说:“行,菜啊,肉啊,什么都别买,我买就行了,别再买重了,你也不会买。水果也别买,家里边一堆呢,都是别人送的。就周小明喜欢的零食、饮料什么的,你给他买点儿,别的都别买了。”

  “知道了。”

  于是大家兵分两路。

  小姑带周小明去了楼上,一美则跟着婶婶、姐姐去了菜市场。

  菜市场是婶婶的主场。

  到了一家常去的生肉店,婶婶看中了一扇排骨,问了价钱,看价钱合适,又让店员左右翻了翻,见肥瘦也合适,便说:“给我称称,看有多少斤。”店员便把排骨叠吧叠吧,勉强放到了称上,给婶婶看上面的数字,婶婶看了一眼觉得合适,便说,“行,这个我都要了,都给我处理了,我先给你钱,一会儿过来拿。”说着,从厚厚的钱包里抽出几张,递给了店员,又接过了找零。

  走了两步,又看中了一块后腿肉。

  于是又返回来,问了价钱,觉得合适,店员又在旁边补了一句:“都是今天早上刚杀的,新鲜着呢。”

  婶婶便说:“这个给我称十斤。”

  店员便把三大块肉放到了称上,不够,于是又大刀阔斧割下半块,放到称上说:“一共十二斤多,您看行吗?”

  “行,都给我装上吧,把那个皮儿给我处理了。”

  “好嘞!”

  一美便小声问了句:“要买这多啊,能吃得完吗?”

  “吃得完,每年过年都是这么吃过来的。”

  一美便隐隐有些歉疚——这些年,不知道自己一共吃了多少头猪了。

  婶婶付了钱,便去买别的。

  一美看着,只觉得菜市场里的婶婶格外霸气侧漏。

  到了水产品店买了一箱虾,一箱鲍鱼,又挑了几条鱼,付了钱,和书庭一美一起拎着,先返回菜市场门口,放进了后备箱里,要去生肉店拿肉时,又看到旁边一个卖煎饼果子的小摊,犹豫了一会儿,又指着小摊,问了后面两个人:“吃不吃?”

  面对书庭一美,语气又恢复了往日的温柔。

  记得两个姑娘小时候挺爱吃,每次在街边上看到了就馋,只是婶婶嫌不干净,且吃了这个,到了饭点又不爱吃饭了,于是不怎么给买,也不知现在两人口味变了没有。

  书庭一美都是如此——在北京上海,总是在食堂逛了一圈又一圈,外卖APP刷了一遍又一遍,都没有想吃的,估计同样一份煎饼果子,若是在北京上海,她们是不吃的,只是回了林城,却又觉得路边的冰糖葫芦、烤红薯、炸串,每一样都好吃。

  或许是伴随了童年记忆的缘故。

  两人都说要吃。

  婶婶便对小摊阿姨说:“这个给我来两份儿,加烤肠,给你钱。”说着,拿出了零钱,放进了小车上的钱盒子里,“我给你放这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