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人家_作者:小树要长高(212)

  依照谭璇的想法,女性心思细腻品性坚韧,在生态园里当花匠最合适不过。而且建塘围田是件大工程,不知何时竣工,男丁随时都可能被征去劳役。

  “大人选中老朽,是看得起俺,哪敢再要工钱,再说教会了他们,对俺自己也有好处。”

  知县老爷亲自上门相请,如此风光露脸的事,张老爹怎会推拒,满心欢喜的应下该项任务。

  之后谭璇将提前拟定好的政策条文交于里正,让其协助县衙官吏,务必在三月前将兰草生态园的前期工作完成。

  海塘具体如何建法,何处座塘基,闽府下达的公函中写的清清楚楚,工部甚至连海塘的成图绘得都有,谭璇忍不住感慨,舅父田昀和办事周到谨慎。

  二月底,从闽府各处征调的苦役陆陆续续赶到了清河县,随着人众逐渐增多,谭璇与下属们不由苦恼起来。

  原因是,预算工期时,发现供应役工们的口粮对清河县财政来说,开支太过庞大,远远超出承担范围,县衙粮仓里的应急米粮,是做赈灾之用,不可轻动。

  “大人,不如让百姓自己带口粮,咱们县衙负责那些调派过来的苦役,若承担所有粮食,实在勉强。”主簿刘华提议道。

  “恐怕百姓要闹意见,他们不但出力又出粮食,若皆如此,顶多背地里嘀咕埋怨几句。可一旦双方对待不一,势必引起民怨。”马志才摇头持反对意见,想起官府储粮不多,不禁拧巴着眉头。

  谭璇一手磨磋着刮得干干净净的下巴,一手轻轻叩击桌案,同样苦恼万分,朝廷的公文压根没提资助钱粮这一回事,报销的概率几乎为零。

  若让本县的百姓自带粮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实在太过苛刻,万一中途双方起了争执,动起手来,近万人参与,可不是件小事,方才马志才所虑不无道理。

  “咱们县虽小,可也有乡绅大户,假若向他们借粮,诸位觉得可行?”

  清河县的良田被士绅占去将近一半,家中屯的肯定有大量粮食,官府出面相求,识时务者为俊杰,谭璇猜测那些人应该不会拒绝的。

  “借粮?”坐在下首的一众属官不约而同的讶异出声,他们还是头次听说官府向地主乡绅借粮食的。

  凭经验,根据那些人无利不钻的尿性,肯愿意出粮定是有条件的,何况又不是灾荒年。

  再说,在对方心中,借给官府粮食,不相信能讨回来的。

  “对,借粮!本官亲自写下欠条盖上清河县官印,待度过眼前难关,无论是以粮抵粮,还是以钱抵粮均可。诸位大人若家有余力,理应以身作则。”

  借的粮食县衙完全有能力偿还,且不说秋季收上来的田赋。等滩涂的田地垦好,还愁缺了粮食不成,谭璇自信满满。

  目前而言,除了借粮确实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县丞主簿等官吏虽明面赞同县令大人的提议,可内心里仍然半信半疑。

  最后在谭璇带头下,纷纷表示愿意从家中匀出米粮支援县城建设。

  ……

  可事情往往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深夜,县衙后院。谭璇因乡绅找各种借口搪塞迟迟不肯借粮之事,烦心不已,翻来覆去睡不着。

  “阿璇,你有难解之事?”明锦被枕边人扰醒,听到耳侧的长叹,摸索着抓住其宽厚手掌,柔声问。

  “吵醒你了?是为借粮之事,乡绅霸那么多田地,关键时候连点粮食都不愿意出。”谭璇本不愿提公务上的烦事让明锦一起跟着憋闷,可心里又急又堵,加之最近事物实在冗杂,忍不住想倾诉一番。

  “别心急,连祖父都说地方比朝中复杂,你任县令尚未半年,参谋不透那些人在所难免。重利之人,必有所图必有所恐,他们抱团冒险变相胁迫官府,应该不会只为那点粮食……”

  明锦微微倾身偎在谭璇肩上,胳膊轻搭在其胸口,言语轻柔,引导式的帮丈夫分析。

  “所图所恐?”谭璇抓住其中关键,默念几遍‘所图所恐’四字,突然,脑海中如灯花炸裂明晰起来。

  是了,说来说去,他们无非担心自己的地位、利益受到冲击。

  九龙江周围的滩涂一旦围田成功,那将是数万亩沃野,一旦分配给无土地的百姓,乡绅的剥削对象骤然减少甚至消失,他们怎会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自己想出的借粮方法,或许正中某些人的下怀,用此事拿捏官府,提出交易条件,更甚者说不定此刻已经在游说哪位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