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人家_作者:小树要长高(61)

  “哦?”谭明眸光闪了闪,两人不约而同互看一眼,皆若有所思。

  “我倒同意文瑄的主意,题集的书封上先标明出处,只出试题,不解答。一则咱们不用花费太多功夫,二则也不必担心其它风险。”最后王林斟酌一番,说出自己的见姐。

  单单帖经,几人提笔信手拈来,不用卡壳的,可若再费力整理试题答案,一一标明出处,不知要多费多少时间,要知道他们接下来连着三年都是要下场科考的。

  经两人这一说,综合考虑,谭璇也觉得不提供试题答案要好一些。

  几人达成一致后,可书名怎么命名呢,必须得起个吸引人的名字,才能有卖点。记得前世高考参考书有什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试题调研》等等。

  “题集册叫江宁密卷如何?”

  谭璇摸着下巴,拧眉思索了少顷,想了一个还算满意的书名,其实他非常想起香山密卷的。

  可自恋的担心万一他们的题册一面世,儒生们争相购买,生意火爆,引起轰动,香山书院的山长特意在平江小报上出面澄清咋办,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叫江宁密卷了。

  “江宁密卷?表哥,名字是不是有点……”田文瑄想说书名是不是太大气了,就他们几个小童生闲暇之时写的也能称之为密卷,莫名有种惭愧之感。

  “有点什么?不够响亮?”刚刚有关题集方面的问题,小表弟的意见不错,此时见他欲言又止的模样,以为他还有更好的书名,侧头等着他回答。

  “咳咳……响亮,太响亮了!”就是太响亮了,表哥,咱能不能换个低调点的,田文瑄默默的补上一句。

  第32章

  “我觉得挺不错的!”明晔点点头,干脆利落的赞道。

  “我也觉得可行。”王林难得的没有再补充什么, 满意的颔了颔首。

  既然三人都说名儿起的好, 最终谭璇拍板,以后他们的习题册就叫江宁密卷。

  “待将来等咱们中了进士, 还要出院试乡试会试的卷集,让江宁密卷走出平江, 红遍华朝,让芸芸士子从中受益!”

  此时谭璇觉得自己犹如一个传.销头子,给刚刚发展的下线开始激情澎湃的画大饼。

  身旁的三人竟被其壮志豪情感染,皆是满脸郑重的表示赞同, 畅想着那一日的到来。

  明晔与田文瑄家境良好,手头不缺银子, 再加上年岁小,对赚钱没有太过强烈的心思,兴奋的主要原因是觉得能出书让众儒生获益,是件非常值得的事情,是一种少年书生意气。

  而王林出身寒门, 自是明白若此事成了后, 对自己的助益是最大的, 除了振奋,更多的是感激, 感激谭璇对自己莫大的帮助。

  事情商定后, 几人决定先在中秋节前的月余时间里写些手稿,待回平江时去找傅裕商量此事。

  至于利益分成他们也已形成一个初步想法, 傅氏书肆占四成,剩余六成四人平分,至于成不成,最后还得看傅家人的意见。

  每日的时间被书院的课程排的满满的,只有下了晚课,四人挤在狭小的寝舍里,埋首于四书五经开始出试题集。

  因题集是要售卖给平江儒生的,生怕误人子弟,在准备动笔时,心中生有一种责任感,并不像他们之前所想的信手拈来,总是在相互讨论交流后,觉得可行,才被采纳。

  四人功课虽皆是上佳,但对于很多章句的理解各有不同,常常会产生分歧,拿不定的,第二日会向夫子问疑答惑,这样以来,无形之中他们从中十分受益,学问进步神速。

  时光荏苒,夏去秋来,天气也由湿热潮湿变得清爽怡人。香山上的林木黄绿相间,在湛蓝的秋空下,如画一般。

  “再过月余,到时咱们书院和恩慈寺可就热闹喽。”

  山半腰的恩慈寺香火旺盛,每年春秋两季,常有香客借住寺中,尤其深秋时节,游人结伴入山赏红枫之景。

  平时书院也常会对恩慈寺布施,让每课舍里的学子轮流前去照应,今日几人上山是为寺中僧人送些米面的,再过两日便是中秋佳节了。

  “是啊,可是要回平江了。”

  再不回钱袋空空,真要问他们几人借银子花了,这两月花钱如流水,除了上次在秦淮河请的那顿外,几人还时不时的开小灶,总不能每次都让旁人出。

  “咱们的书稿可千万记得带上,表哥,要不要我们同你一起去找阿裕参详此事?”

  他们几乎每日都要花上大半个时辰出试题,一个多月下来,攒下一大摞,够刊印几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