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墙和大门楼完工,已经是八月中旬。不但宋秀程准备开学回京,吴戈和秦戎也接了吴奶奶的电话,收拾行李,准备回去了。
原本王利民不放心让两个小子自己回去,宋秀程就说自己学校里有事情,也正好要提前几天回去,他带两个小子一起正好。
两个小子来的时候,就一人背了个书包,这往回去,一收拾,就多了。
特别是魏红梅和宋秀莲,觉得人家两个小子来几天,竟跟着受累干活了,挺俊的孩子,晒得都成了黑炭回去,都觉得很有些过意不去,收拾起东西,自然就涨了几层。
这一收拾,魏红梅是收拾了半口袋,宋秀莲更夸张,直接装了满满一口袋!把宋秀程都给吓了一跳!
最后,还是王利民一路送他们去坐了火车,这才转回来。只要上了火车,到京里,吴家肯定有车有人接站,行李多点儿也不算啥了。
小秋一直关注着新闻广播,却再也没听到与越国相关的消息。至于战事,那就更是不得而知了。
就这样,暑假不知不觉过完了,成河正式成为一名初中生,与上初三的成江、上初二的小秋一起,都去公社里上学了。
然后,很快,成河同学就无比深刻地有了王成江弟弟王小秋哥哥的自我认知,不怪其他,只因为几乎每个任课老师都会把三年级的王成江、二年级的王小秋作为模范生、全体同学学习的榜样,然后,历数这两人的种种骄人成绩之后,也大都不会忘记提一提王成河同学:“……哦,咱们班的王成河同学,就是王成江的亲弟弟!(或王小秋的哥哥)(或王成江的弟弟王小秋的哥哥)”
好在成河同学不是那种心思多、爱钻牛角尖儿的孩子,最开始还过来跟二哥和小秋说,某某老师又说起二哥(小秋)了,很是与有荣焉的模样。
开学不到一个月,照例放了秋假。等秋假结束返校,各年级都进行了摸底考,目的是收回学生们放假懒散了的心思,重新回到学习上来。
几天后,成绩发下来,王成河同学终于深刻领会了一把,优秀学生弟弟(哥哥)的痛苦。老师们众口一词地批评他:“你可是王成江的亲弟弟(王小秋的哥哥),也该向你哥哥(妹妹)学习学习啊,这成绩跟你哥哥(妹妹)比可差的太多了啊!”
成河被打击的很是低落了几天?并没有,人家照旧嘻嘻哈哈,好吃好睡,但小秋随即发现,成河出去玩的时候少了,更多的时候是跟着二哥成江一起,看书学习、起床休息。也不知道是二哥突然严厉起来了,还是成河学习自觉了……原因不用追究,看结果就够了。
十月底,小秋终于接到了廖辰的来信。说他已经回国了,他的大伯在八月底去世了,他是参加完爷爷的丧礼回来的。
信写的语气平淡,似乎没有悲伤,小秋却读的心里揪揪着。好在,信的末尾,廖辰口气一转,“小丫头又该替我操心了吧?放心吧,我不会放弃,也没有气馁。我已经整理了课本和复习资料,开始为79年的高考做准备。我对自己有信心,一定能够践诺,我们在京城会合,小丫头也要努力咯!”
小秋看得不知不觉翘起了嘴角,然后珍而重之地将信折起放好:廖辰记得,她也记得,他们一定会京城会合,很快!
什么事情似乎都爱扎堆儿似的,收到廖辰的信后几天,小秋就又收到了秦戎的来信。
吴戈秦戎暑假回去后写过一封信来,这是第二次给她写信,然后,秦戎在信里对她说:“我们暑假回来就没见到吴爸爸,家里只说吴爸爸部队封闭训练,可一转眼三个月了,吴爸爸还是没有回家,这在我的记忆中,还从没有过这么长时间的封闭训练……奶奶和李妈妈也不太对,两个人都似乎有心事,总是有些寝食难安的样子……于是,我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吴爸爸并不是封闭训练,而是随队调防,最可能去的就是……南疆!”
小秋握着信,默然许久,最后也只能轻轻叹口气:往大了说,战事已起,身为军人就当以戍边报国为己任。往小了说,经历了十数年的动乱浩劫,被排挤的吴家,又何尝不是想以这场战争来为自己正名呢?!
第二百三十一章
由吴家,小秋很快想到了同在军中,并且身处南方,比吴家离战场近上几倍的廖家。廖家比吴家受排挤更严重,时至今日仍旧无法恢复原职的廖凯,会不会也投身战场呢?
答案是明确的,只是,廖家出征的会是廖凯,还是已经错过了两次高考的廖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