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那太好了,有画儿比着自然是差不了,就怕我这三脚猫的绣工太差……”
小秋在厨房里动手做菜,耳朵支棱着听外边两位竟也聊了起来,她也就笑笑,不再关注。
她不关心自家老娘和李希聊什么,只别太冷淡了,过得去也就行了。
而且,她对自家老娘有信心,那么温柔和婉的人,只要打破最初的生分和尴尬,和谁都能处的来。
一番爆炒溜炸,热菜凉拌,七盘八碗,很快就拾掇利落了。
成江成河帮着端菜,小夏小冬和成贵则欢快地跑着去通知开饭。
这会儿,不但秦戎取了酒回来,成岭也过来了,老老少少分作两处,男人们在偏厅,女人和孩子们就在东屋的炕上摆了一桌。小秋的菜色没的说,在座的诸位都吃过,随意夸两句也就罢了。倒是临了上来的两盘点心,一盘黑芝麻馅儿的糯米糕,一盘红豆沙的糯米糕,吴奶奶一尝就愣了。
片刻,她才默默地将一块点心吃下去,又拿了另一种点心吃过,这才长出一口气道:“这点心做的地道哇,就跟我儿时吃过的一样,我们那边儿有个邬桥糕饼店,售卖各式糕饼,清明节卖青团,端午节卖粽糕,中秋节吃桂花糕,九九重阳还有菊花糕……平常不过节的时候还有芡实糕、定胜糕……人都说苏城的桥数不清,宁城的糕饼也数不清,说得就是他们家。”
说着,回头看向钟玉琴笑道:“实在没想到,宋家大妹子的手这么巧,竟能做出这么好味道的糕饼来……尝着这糕饼的味道如此地道,大妹子莫不是去过江南?”
钟玉琴笑呵呵地摇头,道:“这回你是真的夸错人了。这糕饼不是我做的,是我们家老宋做的,他们老宋家曾经是家传做点心的,他年轻时气盛,总觉得家里的点心品种单调,就跑去江南学艺,据他自己说还特意去过羊城……呵呵,不过搁下小二十年了,手艺也生疏了!”
“哎呀,宋家兄弟竟去过江南学艺,还真是有心呐!”吴奶奶感叹一声,也没再多说。
平常她为了养生,只吃个八分饱的,今天竟然不知不觉地吃撑了,然后,一边抚着胃口一边笑:“难得吃到家乡的地道味道,还真地就成了小孩子一般贪嘴了。”
钟玉琴笑道:“你喜欢就好,笼屉上蒸的还有,待会儿捡上两盒你带回去慢慢吃。”
总的来说,这一次两家聚会,称得上酒足饭饱,宾主尽欢,吴奶奶临走还拉着钟玉琴的手依依不舍,再三叮嘱钟玉琴多住些日子,她们老姊妹真是相见恨晚,都在京城,也好三不五时地聚一聚,唠唠家常。
钟玉琴只是笑着答应着。
等送走吴家人转回来,小秋就找姥爷姥姥摊牌:“我之前真的想不到姥爷的手艺这么好的,这样的手艺,还要传承下去才好,要不然,不说当年姥爷几下江南远赴羊城的一番心血白费,就是这些好东西失传也太遗憾了!”
本来喝了几杯酒,宋胜书脸色红润,心情畅快的,可听小秋这一番话说出来,老爷子难免想起当年‘兆丰园’门面开遍全省,盛名传至京津的盛况,那么大好的形势,就像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却忽然变了天,呼啦啦成了镜花水月,宛如梦境一场。
第六百二十四章
最初,他正年轻,还想着哪怕点心铺子不再归属自家,只要想开好,还会一直用他,可谁想到……唉,经历了太多,壮年蹉跎成老头儿,满腔热血浑身干劲儿也消磨的几乎不剩什么了。
宋胜书叹口气道:“说起来,做点心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手艺,你们姊妹兄弟都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自然不愁安排个好工作……点心好吃,做点心却终究是个又脏又累的活儿啊。”
小秋一听老爷子这灰心的话,竟是觉得后继无人,所以也提不起精神来重新来过,她噗嗤一下笑起来,拉着姥爷宋胜书的手道:“姥爷,您就想着我们姐妹兄弟了,怎么就没想过我娘?您也看见了,市面上成品衣裳越来越多,不论是款式还是作工都不是小裁缝铺子里能比的,以后,随着社会发展,走进裁缝铺子做衣裳的人会越来越少,到那时候,我娘岂不是没了活儿?”
宋胜书瞪小秋一眼,道:“你爹这几年折腾下来,挣钱不少,以后你娘那做衣裳的活儿不干也就不干了……”
这回,不等宋胜书说完,小秋就打断了他的话,道:“姥爷,您这话我不认同。我爹挣再多也代替不了我娘自己挣的,眼看着小冬小夏也长大了,明后年也陆续上中学,渐渐也就不用我娘操心受累了,到时候我娘做衣服的活儿也没了,难道天天在家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