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小村女_作者:红小酥(996)

  小秋他们还真是不明白,所谓的‘步步登高’棚子是怎么个规制,小冬小夏扒着姥姥姥爷问了好一会儿,一向宠孩子的二老这回却一直坚持不泄密,只说等扎起来看见就知道了。

  第二天还有不少活儿,所以,尽管几个小的对射雕沉迷不已,但还是被强制地关了电视,撵回各自房间休息。

  腊月廿五吃过早饭,钟玉琴和刘芳芳娘俩留在家里准备过年,小秋跟着秦戎准备着去市里接人,其他人不分老幼,一起去了兆丰园。这一天,所有员工都集中在分装车间,将一筐筐点心打包分装,装进篮子或者纸箱。包装点数之后,发给一个个来拉福利的单位。

  过了两天,路面上的冰化了一些,车辆行驶起来打滑的可能大大降低,小秋跟着秦戎经过三个小时的跋涉,就到了市区。看看时间还早,小秋拉着秦戎去品尝鲁菜重要流派博山菜。

  博山酥锅、博山春卷、硬炸排骨、金银豆腐箱、五香熏鱼、博山扣蛋包、呛蹄筋……做工讲究,口味香浓,回味悠长。

  两个人要了三菜一汤,都有些吃不下,偏偏小秋还想念博山特色水饺,于是又要了三两,秦戎还笑她:“姥姥包的饺子够好吃了,怎么出来还特别要吃饺子?”

  小秋笑嘻嘻摇头:“你待会儿就知道了,不一样。”

  等饺子上桌,还真是让秦戎有些惊讶:博山的水饺与传统的水饺不太一样,看模样,更像是馄饨,只是馅料放的特别多,皮儿薄到透明,吃起来,比水饺更爽滑更软嫩,味道真是很棒。

  两个人吃到撑,小秋又点了两份硬炸排骨,两份熏鱼和一大份酥锅,打包带上,这才驱车去火车站接人。

  吴家二老和吴海港并吴爷爷的警卫员乘坐软卧到达车站,还没下车,吴海港就看到站台上的秦戎和小秋。

  秦戎生的清雅俊逸,小秋生的灵动漂亮,站在一起真是如金童玉女,看着都觉得养眼。可吴海港看着这一双小儿女,心里却别有一番滋味儿:臭小子,你就想着出人头地才能更好地维护人家小姑娘,可再不尽快回来,小姑娘就成了人家的了。

  接了人,小秋扶着吴奶奶,秦戎扶着吴爷爷,吴海港陪在一边,后边有两个人的警卫员拎着行李,一行人走下站台,就直接上了车。

  这一天天气转暖,路上的雪又化了些,车子跑在路上轻快了许多,不到三个小时,就回到了县城。

  众人相见,自然又是一番欣喜感动,寒暄往来。

  王利民带着人在集市那边扎棚子,宋秀莲带人往棚子那边送货、摆货,家里只有宋家二老带着刘芳芳和三个小的,吴海港打过招呼,坐了没一会儿,就从屋里出来,招呼秦戎带他去集市上找王利民去。

  这两个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可不当着孩子们的面儿,就又跟孩子一样,吴海港过去,恰好王利民带着人也把棚子扎好了,剩下的就是打扫摆货了,他直接都交给宋秀莲带人去做,王利民则拉着吴海港,由秦戎开车,直奔南沼湖的百亩苇塘。

  这边是全县面积最大的荒地,沼泽池塘密布,冬天水面都冻结实了,行走方便了许多。王利民套兔子技术高超,会根据痕迹辨别‘兽路’的,三转两转,带着吴海港在大半米高的杂草芦苇丛里下了二三十个套子。

  吴海港从最初的搭把手,到后来渐渐熟悉过来,也能独立完成了。

  两个人转了差不多两三里路,套子布置的也够多了,夜色渐深,他们才意犹未尽地返回车上,回程。

  第七百七十九章

  在车上,吴海港还遗憾道:“这次来的匆忙,要不然弄几把木仓来,招呼上几个人,一起去海边的万亩苇场那边转一圈,那才叫过瘾。”

  万亩苇场位于沿海滩涂上,乃是老黄河故道,因为地势低洼,水泽密布,生长着芦苇、红柳等耐涝耐盐碱的植物,标准的湿地生态。

  这种地貌环境,不适合耕种,几乎没有人烟,却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各种中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密集的水网沼泽中,又给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虾等水生动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夏季,芦苇丛茂密,沼泽难行,人综罕至,但是冬季结了冰之后,会有许多人过来割芦苇,或编制苇席,或送造纸厂,最低也能做柴草烧火做饭。也因为结冰通行顺利,许多男人会进入苇场狩猎,大型动物没有,野鸡野兔却多得是,前几年据说还有打到狐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