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曼丽/曼丽歪传_作者:喜了(959)

2019-04-19 喜了

  燕晚说得没错,难道他一开始没有这个猜想么?有!只不过,现在被燕晚直白说出来,更戳人心!

  “但是,你看看就算你舅舅、无双这等霸道权欲的人,也绑不住她啊,你不说一开始子牛是决定回来考,要考咱们汉州的警校么。”他停了下,“那为什么忽然又改了主意呢?子牛的舅舅看来在这件事上也一直任她自由选择——想必还是京里有什么吸引着她吧……”

  宁玉抬起头,不得不承认,对子牛,燕晚确实更用心,更“走近”她在护爱着她……

  出了京,来到津州天下闻名的藏书楼空一阁。

  说起空一阁的创建人范钦,清代干嘉时期的学者阮元这样评价他,“范氏空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这就是说,自明至清数百年广阔的中国文化界所留下的一部分书籍文明,终于找到了一所可以稍加归拢的房子。

  看看燕晚有心了,子牛正在参加高考,到这样一个古书云集的环境里,着实有助于她更受熏陶。只是燕晚的有心着实照应了子牛的“无心”,她也就这样丝毫没有保留地讲出了她之所以选择留在京里考试的原因……

  首先,她非常放松。燕晚陪她逛书楼时不疾不徐向她介绍了范钦。

  范钦是明代嘉靖年间人,自27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迹。最后做到兵部右侍郎,官职不算小了,这就为他的藏书提供了充裕的财力基础搜罗空间。

  “在文化数据十分散乱,又没有在这方面建立起象样的文化市场的当时,官职本身也是搜集书籍的重要依凭。他每到一地做官,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特别是搜集其它藏书家不甚重视、或无力获得的各种地方志、政书、实录以及历科试士录,明代各地位人刻印的诗文集,本是很容易成为过眼烟云的东西,他也搜得不少。这一切,光有搜集的热心和资财就不够了。乍一看,他是在公务之暇把玩书籍,而事实上他已经把人生的第一要务看成是搜集图书,做官倒成了业余,或者说,成了他搜集图书的必要手段。”

  “嗯呢,”子牛摸着这一书柜一书柜的珍贵古籍稀典,也不由叹道,“他一天公务,也许是审理了一宗大案,也许是弹劾了一名贪官,也许是调停了几处官场恩怨,也许是理顺了几项财政关系,衙堂威仪,朝野声誉,不一而足。但他知道,这一切的重量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傍晚时分差役递上的那个薄薄的蓝布包袱,里边几册按他的意思搜集来的旧书,又要汇入这行箧……”

  看看这个仰望着书柜,好似神魂回到那个范钦正在收敛旧书入书柜时刻的小天使……子牛是感性的,所以她的一切决定不会功利,甚至不会有人情世故,燕晚摸准她这一点,才会带她来此地“深入浅出”地探寻出她想留京的真正原因,

  “是的,范钦嗜书如命,于是决策上才会一心向着他的书。子牛,我就好奇了,你决定留在京里参加高考,一定也有个‘一心所向’吧,我能知道么。”

  所以这就是燕晚“深透人心”的厉害之处,

  没有这样一个环境的环绕,没有范钦这个“前提引入”,子牛吐不出真心话来的,这无关她信不信任你,这是她的个性使然,有些小秘密子牛能严守至死,那是你无论如何都“侵犯”不得的。

  子牛趴在高大的书架子上,

  噘着小嘴巴,终于道出了她心底的小九九,

  着实叫燕晚欣慰也更心爱她:果然,他自私的小子牛不会为任何人改变自己的志向,除了她内心里的野兽出没,臣服**。

  第675章

  子牛这个周末回了汉州。

  近代以来,汉州人一直是天朝一个非常特殊的群落。汉州的古迹没有多少好看的,到汉州旅行,领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汉州人。他们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说得响亮一点,可以称之为“汉州文明”。一个外地人到汉州,不管在公共汽车上,在商店里,还是在街道间,很快就会被辨认出来,主要不是由于外貌和语言,而是这种汉州文明。

  一来二去,外地人恼怒了。几乎全国各地,对汉州人都没有太好的评价。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起大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世俗气……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外地人心目中的汉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