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常高,极瘦的女人上了台,接过了话筒。
台下的学生都静静地盯着她看。
“大家好,我叫温冬,现在在C大教书。”
很简短的自我介绍,没有介绍自己毕业学校,个人信息,一句就带过了。
“其实我已经来给大家做过两次关于形体自信教育的讲座了,第一次的时候我还在读博士,不知道有没有当年的同学……我资历浅,从学校毕业也没多久,比不上其他的老师,讲的东西大家觉得有道理就过过脑子,觉得没用就听听罢了,不过还是谢谢大家来。”
她把自己的U盘插好,试了试多媒体遥控。
“今天大家来的人太多了,我准备的东西不多,待会儿多留点时间你们问我问题吧。”
下面立刻整齐划一地答:“——好。”
弄好了U盘,她走到台上,看了看周围,也被台下的人打量着。
她长了一张十分年轻的脸。按说,已经到了副教授级别,应当是有些年纪了,但是她不知是保养得好天生这样还是读书太早,看起来更像是二八年华的女孩子。但是她眉眼冷淡,气质冷凝,奇妙地中和了她面部的稚嫩。总之,就是一个长相不错,气质冷漠的人。
她穿得却十分朴素,一件白衬衫,外面套的米色小西服有些旧了,没有戴耳环、项链、戒指这些东西,整个人干干净净的,十分清爽。
“我今天想跟大家讲的主题,叫做——接受。”她指了指大屏幕上的字。直接切入正题了。
“听这场讲座的,有学心理学的,我想都学过发展心理学。应该都知道,我们每个人在婴儿期,开始形成自我,1922年库里提出了‘镜像自我’的概念,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有了自我意识的发展。嗯……不知道大家家里有没有孩子。”
她切换PPT,下一张是一张小孩子,看着镜子哈哈笑的照片:“这是我亲戚家的一个孩子,他现在刚满一岁,我每次去看他,抱他到镜子面前,他都会手舞足蹈地对着镜子面前的自己笑,变化各种滑稽的姿势,有时候还会亲吻镜中的自己。”
“婴儿从镜中认识世界,这是我们认识自己的起初。我相信在座我各位,应该都经历过这样的一个阶段。至少听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对着镜子跳舞。”她笑了笑,台下也笑了笑。
“可是什么时候,我们不再对着镜子笑了呢?”她在台前很慢地踱步。
“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我的一个治疗案例,主人公是我在念博士一直跟进治疗的一个焦虑症高中女孩,她的名字叫做金妮,我给她做了三年的心理治疗,她现在已经走出了那段阴影,也愿意和别人分享她的经历,所以我把她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画面上出现了一个黑人女孩,卷发,有些胖,她抱着一个篮球,孤单地站在屏幕上。
“金妮初中的时候和爸妈搬到了加州。和所有转学的孩子一样,她在开学的前一天对新学校充满了期待,但是这个期待在她进学校的第一天,就变成了噩梦。
她被自己的同学排挤了,白人男孩女孩嘲笑她的肤色,她的体重,她的牙齿,她的书包,她的衣服……大家以为只有种族间的歧视吗?不止,别的黑人女孩也会悄悄地背后说她‘看哪,她好像一只公牛’。”
“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自己人生的不同时期,受到过这样类似的评价。而青少年时期,是我们情感发展最为敏感脆弱的时期,也是受到这样近乎……侮辱的评价,最多的时期。
我相信,这样的故事不仅仅只发生在加州,发生在美国,它无时无刻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周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不可能停止歧视。”
“金妮一开始治疗的时候,曾经反复问过我一个问题‘我真的很难看吗?’”
温冬抱着双臂,看着台下静悄悄的人群,“现在我也想让大家问问心里面的那个自己,你们呢,你们是否也看着镜子中的那个自己,我难看吗?大家是否都这样怀疑过?
觉得自己身材不够好、脸蛋不够好看或者皮肤有瑕疵,认为自己就是不够尽善尽美呢?我相信你我都有过,那种对自己的不自信的瞬间,我想肯定都拥有过。
那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再也不像曾经孩童时期的你我一样,会对镜子中的自己发自内心地欢笑,去亲吻镜子中的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