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家人才入京城,这么快就在这陌生的地方置了地,有了营生,陶盈心里高兴,欢快的说道,“奶奶,外公,姥姥您们三真能干,这才多久,咱家都过得有声有色啦!”
“这个我们这些老家伙可不敢居功,亲家您说是不是?”盛氏一边摆手,一边拉着老温氏的手说道。
她见陶盈姥姥也赞同的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要我说,盈儿要夸就夸夸你娘,要不是有你娘的好绣艺,咱家也不会这么快的安定下来,这功劳啊,第一个当属你娘。”
以前盛老太太是最看不惯温氏的,不仅因温氏当初是她家用银子买来的童养媳,这童养媳在一般人眼里可不是用来疼的,陶家自然也是可劲的使唤着这媳妇,自然而然的,在这家里,温氏的地位低得可想而知;再因陶盈爹的死,这温氏更成了盛氏的眼中钉、肉中刺,要不是这杀人犯法,盛奶奶当初都想让温氏去填命。
一来老太太觉得这二儿子是被温氏克死的,二来这媳妇又没能给老二生出个儿子,让二房就这么断了根,盛氏对陶盈娘的讨厌也日渐深厚,连带着对陶盈也多有不喜。
俗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经过了半年来起起伏伏的人生,刚开始盛老太太是因为怕阎王爷跟她秋后算账,为此后来她慢慢沉下了性子才渐渐觉出二房母女的好来。
老二媳妇虽是个嘴笨不懂讨巧的,但正是这样的人才是个最实诚、最有孝心的,到了京城后要不是老二家的贤惠、能干,他们这一家子人也不可能如此快的稳定下来。
更不要说亲孙女盈儿了,这孩子可是一村子人的救命恩人,盛老婆子也意识到自个以前糊涂,往常觉得孙女就是个烂扫把,是最最无用的,如今才晓得那是大错特错,孙女要出息起来那是多少个孙子拍马都赶不上的,这孙女啊,也是个顶顶好的宝贝疙瘩。
陶盈见奶奶对娘亲近,心里也欢喜,不忘拍拍她老人家的马屁道,“那也是因为奶奶、姥姥这掌舵人做的好,娘和姨娘、叔叔、大伯他们才会有了目标和干劲,咱家日子才会越来越红火啊,娘,您说对不对?”
温氏温柔的望着陶盈,赞同的附和道,“盈儿说得对,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咱家有三宝,所以日子才会过得兴旺。”
看着这难得嘴巴伶俐的老二媳妇,盛氏笑得合不拢嘴,这媳妇真是越看越满意了,要是老大媳妇这心胸能学着宽广些,家里的日子就更完美了。
说起这大媳妇,盛老太太看了看日头,奇道,“这老大家的,送个饭怎么去这么久?”
温氏听了这话,猛然想起道:“盈儿,你吃饭了么?”
陶盈不好意思的摇了摇头,连日急着赶路,和九阳两人路上都只吃了点干粮,从早到过午还没进过其他食物呢,现在一提,还真是觉出胃饿得慌。
老温氏也忙道,“傻孩子,快进屋去,姥姥给你烧饭吃。”
盛氏也顾不上林氏了,转身就去了厨房,边走边向老温氏说道:“老姐姐,我来跟你搭把手,咱们给咱家盈儿烧个好的。”
温氏和大姨看着长辈去了厨房,哪好意思让老人家动手,紧跟着他们后面也去了。
“娘,我和大姐来吧,您们俩先歇歇。”
盛氏声音洪亮,应道:“去,去,去,别跟我们抢,为我这亲亲孙女做饭,娘乐意着呢。”
老温氏也笑道,“去吧,去吧,这里不用你们,放心,娘的手艺你还不知道么?盈儿吃了保证说好。”
温氏和大姨都笑眯眯的道,“那我们给你们打打下手吧,这切个菜,烧个火就交给我们吧。”
四人这边忙得热火朝天,陶盈也没闲着,跟着静美把这三进的宅子逛了个遍。
静美带着陶盈来到了中院的一个房间前,推了门,招呼道,“妹妹,快来看看,这是给你备的房间,你来看看喜欢不喜欢。”
陶盈跟着进了屋子,这是间朝南的大房子,中间被一架木制的屏风隔成了前后两间。
前面一间靠东的墙边摆了一樽书架,上面的书倒是不多,她随手翻了翻,大致是些关于绣花的内容,也有一两本地理游记;朝西开了个小窗,窗边是张软榻和小几。
静美看她看得认真,解释道,“原是想在这边按张桌子的,还是姨妈说,妹妹应该更喜欢软榻。”
陶盈满意的笑道,“不愧是我娘,当真了解我,这躺着晒晒太阳,看看书可是难得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