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曦[快穿]_作者:柳亦瑜(477)

  董仲舒说着父子之道,见台下诸郎君听得聚精会神,心下得意,越发起劲,却忽然被一道慵懒散漫的语声打断,“董子所言,真可谓是在巧言佞色,视吾等为三岁小儿,可真是愧对了儒家仁爱之名啊。”

  董仲舒何曾被人如此当众折辱过,他年纪又长于中年郎君诸多,被气得脸都红了,“汝乃何人?对待长者,不仅不起身行礼,反倒对于圣人之言如此蔑视,你的廉耻之心,敬畏之德何在?”

  中年郎君被董仲舒这么叱骂也浑不在意,一边慢条斯理地摇着手中的折扇,这把折扇还是文锦翁主送予他的,他甚是喜爱,一边继续用清缓的语调一字一句道,“董子莫要给仆强加罪名。此处乃是泾渭学宫,乃是文锦翁主仿效稷下学宫,奉天子诏令而建。容百家之言,非一人之堂,无先后之说,纳四海之士。不论年纪之大小,不论名声的孤寡,不论学说之对错。此处,没有对错。凡是你想说的,尽可以说。此处非一家之学,乃是学问之集大成之处。”

  台下诸人从未闻得如此之言,连董仲舒都愣了一会儿,却见一个着天水碧襦裙,秀丽温婉,气质卓然的女郎扬声,击节赞道,“此言大善!”

  台下诸人如梦初醒,双眼放光地用力击掌大赞。

  “好!”

  “好心胸,好气魄!”

  “真是说得太好了。”

  “容百家之言,纳四海之士,真是承稷下学宫之精髓啊!”

  “吾等有生之年,有望还能再见稷下学宫之盛景啊!”

  一个身着玄色衣裳的老者几近哽咽,“天子重儒学,吾还以为墨家就要断送……”

  “吾也甚忧”一个头戴高冠,衣着齐整的郎君也叹息,“当年秦皇焚书坑儒,焚毁的何止是一家之书,坑害何止是儒士?今者天子又要罢黜百家,残存的百家再度经历此番浩劫……若干年后,凡中原之土地,怕是只有儒家一家之言了。吾等百家,销毁于尘世啊……”

  天底下并不只有天子跟董仲舒是聪明人。汉室天子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得只是觉得儒家如何好得绝无仅有,乃是万全之学,不需要其他的学问了吗?

  当年秦始皇也曾经焚书坑儒,以吏为师,认为子民百姓根本不需要读书识字,更不需要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广收学生,只要听从官员的便是足够了。

  可是大秦的帝国何其宽广,全盛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天下足足有三十六郡,后来更是有四十八郡,纳入户籍的就有二千万人之众。

  尽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官员不再世袭,可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疆域扩大了何止十倍,官员增多了何止万人,又如何能够确保每一个官员都兢兢业业,奉公守法,毫不徇私,又如何能够保证每一个官员都不会贪污**,不会玩忽职守,不会草菅人命,都是学问渊博,人品贵重之人?

  能够符合其上条件的官员,整个大秦试问能否找得出一手之数?

  不是如此之官员,安能做百姓子民之师,安能有资格教导天下子民?

  所以大秦之后吏治败坏,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所以秦才会十四载二世而亡。

  如今天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设为官学,所有选官都考察儒学,试问还有何人会去研习其他百家之学?如此作为,跟秦皇所为,又有何异?

  秦国励精图治六世,百年之功,方能统一六国,却被秦皇一朝败坏了百年的国运,还不足够汉室天子警醒,反倒步上了秦始皇的后尘。

  刘彻一手揽着苏碧曦,防着有人撞到了她,一手听着台下人的议论,眼睛眯起,神情严肃,深邃的眼眸中闪过深思。

  第270章

  “君儿,此人就是你所请的泾渭学宫祭酒?”刘彻偏头看向苏碧曦,轻声问道。

  苏碧曦颔首,“正是,这就是泾渭学宫第一任祭酒,苏季顼。”

  苏这个姓氏,当年纵横六国,执六国相印的谋士苏秦也是姓苏,不由得让人不深思,刘彻探问,“此人跟苏秦有渊源,或亦是鬼谷子传人?”

  苏碧曦拿起手中的牡丹团花折扇,遮住唇瓣,低声附到刘彻耳边,传音入密,“苏季顼就是这一代的鬼谷子传人。”

  刘彻闻言,心中有种意料之中的确定,又着实有些心惊,原因无他,实在是鬼谷子此人及其门人,太过惊世骇俗,简直有通天纬地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