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鸿烈》推崇道家,跟刘彻推行的儒家相悖,但其取得的成就,是明眼人都能看见的。
淮南王一脉一向跟天子走得近,又娶了王太后的外孙女,对外做出了一个忠臣的样子,刘彻自然要做出看重的姿态。
“不过就是一本书册罢了,有什么好流传的。待十兄出兵匈奴的时候,再带着弟弟去扫平了那些夷狄。”刘舜兴致勃勃的,他一直对于战场上横扫千军的将军佩服得很,又不耐烦读书,自然想着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刘彻拿着刘安方才敬上的《离骚传》,略微翻看了一下,频频点头,一边说刘舜,“你自小就不爱看书,就贪玩爱闹,三脚猫功夫,还想着上战场。若是朕允了你,你有个三长两短,你让姨母跟阿母怎么办?姨母把你看成眼珠子一般,你也给她省点心。”
他将《离骚传》放下,端起酒爵,极为高兴地对淮南王刘安赞了又赞,“叔父此文大善。屈原有叔父如此推崇,定是后世流芳。”
刘舜没滋没味地被刘彻三言两语打发了,闷闷地说:“什么书什么原啊,十兄这么喜欢。”
“早就让你多读书,结果你一听见读书跑得比兔子还快,阿翁跟阿母总是纵着你” 刘寄摇摇头,跟刘舜三言两语说明白了屈原的事,末了教训他,“你都是几个孩子的阿翁了,连陛下跟叔父说话都听不明白。说你是不学无术,还是抬高了你。”
第282章
刘舜听了屈原的事,更加不屑了,“一个王族的人,不思去富国强兵,反倒戴了花玩什么草。虽然最后殉国做得让人看得起,可是亡国的王族,不死还能干什么?”
在刘舜看来,一国王族活着可以不为国家做什么,但是国都没了,王族也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国破了的王族,失去了尊贵的身份,失去了封地,还要被破国的人羞辱,刘舜是无论如何都受不了这个苦的。
“阿舜这话虽然说得糙,但是理不糙”刘寄见自己弟弟终于聪明了一回,连忙夸了刘舜一番,“楚王昏聩,不重用忠臣,反倒听信小人之言。陛下圣明烛照,吾等才能沐浴圣恩,汉室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啊。”
这么一个表忠心的机会,就坐在一边的田蚡哪里会错过,“胶东王此言甚是。屈原虽然一片忠心,奈何英雄无用武之地,楚王把他说贬斥就贬斥。等到国破家亡的那刻,楚王指不定还如何后悔了。陛下治下,汉室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今日陛下大喜,卑臣这个做舅父的,贺陛下万千之喜,还望陛下跟皇后帝后和谐,早日开花结果。”
旁边坐着的刘安眼皮一紧,微不可见地扫了田蚡一眼。
田蚡这句话看着是说屈原,实则是隐晦地说刘彻埋没了有才之人,反倒是重用了奸佞小人。
重用小人的楚王最后断送了江山社稷,屈原也只得愤愤而死。田蚡自认有丞相之才,却没有得到丞相之位,如果刘彻步上了楚王的后尘呢?
皇后文锦翁主前后嫁过两次,跟陛下结识也已经好几年了,从未有过身孕,田蚡今次在这里提起,究竟是在戳刘彻的肺管子,还是在恭喜刘彻呢?
刘安刘寄这些诸侯王久不在长安,自然不清楚文锦翁主之事,田蚡则肯定对于文锦翁主的祖宗几代都清清楚楚了。
再者,开花结果,是说生女儿然后再有儿子。刘彻已经有了好几个女儿,不是说女儿不好,但是刘彻能把皇位传给女儿吗?田蚡恭贺刘彻早日开花结果,是在咒文锦翁主,如今的汉室皇后只生女儿了,还是不小心说错话呢?
刘彻自是听明白了田蚡的话。
他立君儿为皇后,本就违逆了王太后的意思,田蚡更是不愿意见到君儿为汉室皇后,更加不愿意看见君儿诞下他的嫡子。
田蚡的汉室丞相之梦断送在他跟君儿手里,田蚡不敢怨恨他,对君儿只怕是恨之入骨。
只是但凡王太后在一日,刘彻都不能对田蚡下杀手。他跟王太后二人皆明白彼此的底线在哪里,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打破已经岌岌可危的母子关系现状的。
“屈原诗文极好,人品品性更好,卑臣引以为典范。”刘安看殿中气氛有些凝滞,连忙又做起了和事佬。他对屈原有过极深的了解,甚为钦佩这样一个忠君爱国之人。至少放到刘安身上,他是做不到对一个听信小人,远离忠臣的昏君如此忠诚,直至死还念念不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