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好像也很有道理。
他原本就是个不太讲究的人,能随意就绝不刻板,能自在就绝不拘谨,湖上泛舟什么的,的确很适合他。
卧看桃叶送兰舟啊……只可惜他不怎么穿红色的衣服。
☆、第二十九章
他们没有遇到堵车,一个小时果然就到了目的地。
下车前,訾静言给了双兖一个还没拆封的口罩。
她接过来,他重新戴上口罩,“北京有雾霾,出门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空气。”
关于北京的雾霾,她有所耳闻,这是国内去年的年度关键词,只是垠安的空气质量比这边好很多,她一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
她看了看手上的口罩,粉色的,拿出正面一看,右下角有一个小小的小可。她伸手轻轻摸了摸它的翅膀,抬头问他,“那你之前……车窗……”
他坐在车里,居然没关上车窗,反而戴着口罩坐在了窗边。
“没开多久,怕你出来看不到你。”訾静言淡声解释,打开车门下去了。
双兖一怔,然后戴上了口罩,把笑容隐藏在了布料后面。她出来的时候就怕看不到他,没想到……他也是。
前面老刘握着方向盘道,“言二现在比以前会照顾人了吧?”
双兖摇头。
老刘疑惑地看向她,她低声细语回道,“不是现在。”
是一直。
她这话虽然没说完整,但老刘听懂了,欣慰地笑了笑道,“去吧,我去停车了。”
“刘叔再见。”双兖下了车。
一月底了,北京的冬天很冷,特别是风大。訾静言裹着黑色的羽绒服站在古街口,却不显臃肿,两侧衣角的设计都往上凹出了半个六边形的形状,兜帽上蓬松的绒毛扑在他耳边,暖融融的。
双兖也穿了羽绒服,但只是很规矩死板的款式,并不怎么好看,她望着他,觉得这真是个好看到骨子里的男人。
訾静言见她出来了,目视前方道,“走吧。”
双兖抬头,高耸的红木牌坊上描着鎏金的四个大字——烟袋斜街。
她叹了一句,“好有韵味的名字。”
“单看名字是这样。”訾静言说,“清末的时候鸦片流入中国,富贵人家的子弟就到这里来买鼻烟,光绪年间改的名字。”
这样一个听上去很有复古腔调的地名,其实也不过是物质入侵的结果。这是事实,但仍令人有些说不出的惆怅。
她忍不住问他,“就没有别的说法了吗?”
“有。”他答得很快。
她追问,“是什么?”
“这条街的形状很像烟袋。从东到西,一头挑着沉甸甸的钟鼓楼,一头挑着水灵灵的什刹海。”
这么听着,果然就顺耳了很多,比较适合外来客观赏游玩的心态。
他们从牌坊下走进这条北京最古老的商业街,訾静言问她,“感觉安慰点了吗?”
“嗯。”双兖被他看穿,补充道,“总希望是个好点的故事。”
“很正常。”訾静言没什么表情,“游客到景点来大多还是以玩为主。”历史成因都是要往后挪的,图个开心而已,没必要探究那么多。
双兖察觉到在这种话题上他情绪不高,便笑了笑道,“也会有人是为了别的原因来的。”
訾静言随口道,“比如你么?”
“我想去看那些古树。”双兖说。
“明开夜合?”他想起了她在车上说的话,不着痕迹地看了她一眼。
双兖没注意到他的目光,只接着道,“还有西府海棠……和凤凰国槐之类的。”
“都在宋庆龄故居那边,这个季节是看不到海棠花了。”
“没关系,看看树也好。”双兖不太在意。
訾静言微微颔首,“沿着这条街往前走,很快就到了。”
说是很快,是因为烟袋斜街很短,全长也不过两百多米,胡同两边有各式的小店,卖的都是一些中国传统的东西,剪纸、吹糖人、绣花鞋、手工银器……双兖第一次来,一边走一边看,訾静言迁就着她,把步伐放得很慢。
今天是个阴冷的天,街上也有一些游客,但总体来说并不太多。踩在石板路上,恍惚便感觉是误入了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