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和亲的日子(重生)_作者:狐说九道(95)

  “自是知晓。”

  顾老先生捻须的手略作停顿,应没想到学生开口要问此事。

  瑞王收拾桌面的手微停了一瞬方才继续,只是整理的更加缓慢而仔细。

  “老师曾言西戎不值一提,他何来战力攻破大燕三座边城?”

  “军报未提及,破城个中详情老夫亦不知,想来非一两句能说清。”

  顾老先生双手放于书案前,认真回复。

  “兵书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师对西戎兴兵之始末可还了解?”

  “西戎大单于突利及左右二贤王各领一路人马,带麾下十万控弦士突袭边地,这兵分三路让边关将士猝不及防,九日陆续被攻破边关三城,如今西戎大队兵马被阻于潼关至苍平一线,亦有游骑侵扰开城、晋城、平遥等地消息入京。”

  被连夜招入禁宫议事,顾老大人所得消息自比皇后知道的更为详细。

  “老师可知边关被破三城有里有多少人口,多少兵丁?”

  “三城各有八千驻军,城内人口大约有四五万人。”

  听闻屠城事,边城人口的基本信息自是必查。

  按顾老先生所言死者多达十余万,想来惨烈之极。此时不是哀悼时刻,林郡主压下心中悲伤情绪。

  “老师,甄珍若记不错,被攻破的三城守将皆是自边军中提拨,想来不会有不知军,不知军政,不知军权之事发生。”

  “的确如此。”顾老先生对此观点亦是同意。

  “甄珍久居漠北,知道当地民风彪悍。若真遇战危休说满城青壮,就是妇人亦得拼命,不知老师可知被攻下三城民风又是如何?”

  小郡主虚心求教。

  “边城之地,其民风不外如是。”

  “那可就奇了,兵书曾言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西戎虽号十万大军,还不知是不是实指,这兵分三路连五则攻之的条件都达不到。

  何况三城不是同时告破,纵然前面城池破得侥幸,可屠城消息一旦传开,被伐攻之地必定军民同心挣扎求生才是。怎能轻易连破三城去?莫不是兵书写错了?”

  林郡主一副就事论事的模样,顾老大人却已神情凝重答的斩钉截铁。

  “兵书自不会错。”

  “那是甄珍误读了先贤之意,解错了书中意?”

  “郡主学以致用,对兵书所记并无错记。”

  “大燕为守方自是有道,天时地利占尽;将领提自边军内部,法令通行无阻;又有屠城之事,将士军民拼命更不须提。

  开篇五事皆利大燕,人数上亦非敌众我寡之局,若兵书所记无差,我大燕为何会败得如此惨烈?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还请老师解惑?”

  “战场瞬息万变,实非兵书能写尽,否则何来纸上谈兵之语。”沉默良久顾老先生如是道。

  原本以为这个被塞进来,自称不喜读书的女子不过是瑞王翻版。谁知其在兵事上竟敏锐至此,可惜仅是个女子。

  朝堂之上,未必没人觉出种种蹊跷:排除其它可能之后,纵无证据也能猜到,此番兵灾可能是祸起萧墙。

  只是朝中大人们的种种考量,实不便与一个女子细说分云。

  林郡主面上神色惊惶悲凉,口中却咄咄逼人寸步不让:“老师应知,甄珍之家人亦在边关驻防,此疑一日不得解,实是寝食难安。若老师不便亦不用虚言搪塞,烦请老师指点,甄珍当向何人请教去?”

  顾老先生闻言心中一惊,朝中诸臣自打算先攘外再安内。西戎兵马正在大燕境内肆掠,当属燃眉之急。

  可如女弟子所说,觊觎大燕并不止西戎,南蛮北狄亦在虎视。若是此事不查清楚,谁敢预料旧事重演在几时?

  “这事,且给老夫一段时间,无论结果如何,必会给郡主一个答复。”顾老先生承诺。

  “多谢老师。”林甄珍闻言似松了口气。

  顾家自来走文臣路子,与韩家勋贵一系自来不对付,若能查到蛛丝马迹,这两波人马连推波都不必,只恨三城屠尽,证据难觅。

  回转书案,瑞王已收拾完毕,两人点头示意打了招呼,各自离开不提。

  出门时见得微雨方歇,天青似碧,柔柔的春风轻拂柳枝。

  次日天气极佳,潋滟的春日暖阳透过树木新生的绿芽,在地上投出一片斑驳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