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番收拾后才勉强够看,好在薛家也不在乎迎春嫁妆的多少,他们看中的是人,谁让薛家穷的就剩钱了呢。
就这样寒酸的嫁妆还让邢氏心疼了好几宿睡不着,这还是看在这些年迎春对她恭敬听话的分上才有的。她觉得大房的钱都应该是自己儿子的,恨不得一分不出都留给自己儿子才好。
在一阵吹吹打打的喜乐声中,迎春出嫁了,彻底摆脱了原著里悲惨的命运,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人生。
迎春出嫁以后,宝玉和黛玉的婚事也提上了日程。趁现在没有国孝家孝,赶紧把婚事办了。
王氏对古代的守孝制度也真是吐槽一大堆啊!如果是一个比较倒霉的年轻人,家里直系长辈亲属多,又死的很有节奏的,死一个守孝三年,再死一个又三年,赶上国孝又三年……。这么守孝守下来,男子的话那是能直接耽搁一代人,女子的话就可以直接守着青灯古佛过下辈子了。
机会难得,王氏决定抓紧时间。
早膳过后,来到荣禧堂和贾母商议一下宝玉黛玉的婚事。
提起这个事,贾母自是乐见其成,忙找出黄历查看最适合的黄道吉日。
“两个玉儿相处了这么多年,感情一直很合拍,是该让他们早日成婚。看着他们和和美美的,我这把老骨头去了也能安心了。”贾母对王氏如此上道很满意,就算王氏不提,她也打算说一说,两个玉儿的婚事是她目前最关心的事情。
王氏看着贾母斟酌地开口道:“老太太有个事得先跟您说一下。眼见的我们二房有三个孩子需要办婚礼,宝玉之后就该是探春,环儿那也得相看人家了。这么多场婚事再留在将军府里办就不合适了。所以媳妇儿打算搬离将军府,让宝玉和黛玉在二房的宅子里名正言顺的办婚事。”
贾母听了王氏的话,第一反应就是反对,但沉下心仔细想想,王氏说的又何尝不对呢。两房虽然住在一起,但早已经是两家人,关系也相处的很一般,只是维持大面上的和谐,没撕破脸罢了。
一想到二房搬出去后,两个玉儿就不能常伴自己左右了,一时间又觉得难以接受,便又有些犹豫不决。
看贾母的表情就能猜到她的想法,在王氏看来,贾母就是个自私的老太太,什么事情都是只考虑她自己的。
“知道您舍不得宝玉和黛玉,可毕竟宝玉是二房的人,早晚都是要搬出去的。现在搬总比将来跟大房彻底闹僵了再搬的好。总得为小辈们多考虑一下。”
看了眼贾母继续道:“房子坐落在离这里不算远的青云街,五进的大宅子,带一个大花园,已经重新修整一新,随时可以进住去。里面很宽敞,给宝玉和黛玉安排了一个带小花园的大院子,以后有了孩子也住的下。您要是实在舍不得他们,可以经常去二房小住,专门给您安排了院子。”
贾母看事情无缓和的余地,只好答应,她也知道,就算自己反对,王氏也总有法子搬出去,这么多年和王氏斗智斗勇,她就从来没占过便宜。她甚至觉得王氏有些邪性,心底更是有些惧怕她。
缓了缓语气说:“好吧,那就收拾收拾搬过去吧!等安置好了,看个好日子早点把两个玉儿的婚事办了要紧。”
就这样,王氏带着二房的人马彻底搬离了一等将军府。
大家都很高兴,只有宝玉闹腾着舍不得老太太。王氏轻飘飘一个眼神过去,“行啊,要是不想娶林丫头,你就在这住着吧。”小样的,一段时间没收拾,皮子又痒痒了吧。
宝玉闻言彻底老实了。
迎春出嫁了,二房也搬离了一等将军府,黛玉更是忙着绣嫁衣,只剩惜春孤零零一个人了,突然间她不知该何去何从,宁国府虽然是她的家,但却让她感觉如此陌生。尤氏似乎看出了她处境的尴尬,主动派人来接她回去了。
很快黛玉就风风光光的出嫁了,十里红妆羡煞了一众吃瓜群众,一个孤女居然有如此身价。好多青年才俊纷纷扼腕叹息,遗憾自己没早点下手。婚后小夫妻俩夫唱妇随,守着彼此幸福地过起了小日子,很快黛玉就有了身孕。
之后的几年里,探春迎春相继出嫁,嫁在京城里,夫婿都是五品文官家嫡子。探春嫁给了嫡长子,成亲后就开始掌家理事,很得婆家看中。相继生了三子一女,在婆家的地位站到稳稳的。
惜春嫁了嫡次子,二人有相同的爱好,每日吟诗作对,画画弹琴,感情十分要好。后生了一子一女,和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