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娘敛财手册_作者:茗荷儿(134)

  斗彩是这三两年才兴起的制瓷技艺,色彩比青花鲜亮,价格也比青花昂贵。

  杨桐有只斗彩的牧童短笛笔筒,小小的一只,听说花了二十二两银子。

  辛媛新添置的这些,至少也得值两百两。

  更遑论,她又新做了许多衣裳,是要过年时出门做客穿的。

  杨萱性子好,耐心地看着她显摆,还时不时给出意见,什么衣裳搭配什么首饰。

  杨芷却看不下去。

  凭什么辛媛这种行事轻狂不知分寸的人会这么好命,几乎要什么有什么?

  而她处处忍让,却还得仰仗别人鼻息生活。

  所以连借口也不寻,只说要回正房。

  辛媛丝毫不在意,随便指了个丫鬟将她带过来。

  谁知道刚走进厅堂,就听到这么隐秘的事儿。

  杨芷脑子“嗡”的一声,顿时空茫一片,耳边只回响着辛氏欢快的话语,“等范家三太太再上门就应下来。”

  应下杨萱跟范诚的亲事。

  范诚要跟杨萱定亲了,那她杨芷怎么办?

  杨萱才十一岁,可她马上就十三了。

  亏得她一直将辛氏将母亲来看,时不时在她膝前伺候,辛氏却这般对待她。

  难怪姨娘说不是亲生的,总归是隔着层肚皮。

  杨芷满心都是苦涩。

  正在愣神,只听门外脚步声响,有人撩帘而入。

  是大舅母身边的丫鬟。

  丫鬟手里拎着水壶,壶嘴正“嘶嘶”往外冒着水汽。

  很显然,适才是去提水了。

  丫鬟见到杨芷,笑问:“表姑娘几时回来的?”

  杨芷勉强挤出个笑容,“这才刚进门,”抬手掀起门帘走进东次间。

  辛氏见她独自回来,且脸色不太好,猜想她可能又跟辛媛起了别扭,遂问:“怎么你自己,那两人呢?”

  杨芷扯扯嘴角,“她们还在表妹屋里看衣裳,我闻不得屋里的熏香出来透口气,顺便就回来了。”

  大舅母对辛氏解释,“……初来乍到,身边人手不足,怕临近年根找不到合适的裁缝铺子,先把过年的衣裳做出来,开春后,也得带着阿媛出去认认人儿。”

  辛氏问道:“大哥没说几时来京?”

  大舅母无谓地道:“他走不开,肯定来不了。虽然书院里过了腊八节就散学,可他过年还得祭祖。倒是写信让我们回扬州过年,我是不打算来回折腾,反正你大哥身边不缺人伺候,也有人膝下承欢。有我们没我们差不了什么,我跟阿媛乐得清闲。”

  辛农在扬州有两个姨娘,还有辛康、辛顺两个嫡子,以及庶子辛安。

  另外还有辛耕一家。

  大舅母即便不回去,扬州也可以很热闹。

  辛氏笑着换了话题,“我们过年衣裳也要做起来了,今年请了云裳阁的裁缝,约好明天到家量尺寸。云裳阁名气不大,绣活儿还不错,手又快,阿芷跟阿萱各做三身,阿桐做四身,腊八那天就能完工。”

  大舅母问:“云裳阁听着名字耳熟,是不是就在隆福寺附近,以后我也找她们。”

  再随意聊得片刻,已近正午。

  厨房已做好饭,摆在饭厅里,共摆了四凉六热十道菜,其中便有杨萱做得东坡肉。

  大舅母尝过两口,少不得又将杨萱狠狠地夸了番,顺道批评了辛媛几句。

  辛媛毫不着恼,乐呵呵地说:“术业有专攻,阿萱会做,我会吃。”

  大舅母哭笑不得,往她盘子里夹了好几筷子菜,“术业有专攻,赶紧堵着嘴,别再说话了。”

  杨萱忍俊不禁。

  而杨芷看着她们言笑晏晏,半点胃口都没有。

  吃罢饭,辛氏惦记着杨桂不欲多待,略坐了会儿就带着杨萱两人回去。

  刚走进正房院,迎面瞧见王姨娘规规整整地跪在院子当间。

  大冷的天,她身上连件斗篷都没披,只穿了件丁香色的缎面夹袄。

  辛氏皱眉,问道:“怎么回事,跪在这里干什么?”

  王姨娘膝行两步,跪在辛氏腿旁,“太太,您可得替大姑娘做主啊,她都十三了,亲事还没有着落,您不能不管她啊。”

  杨芷本欲上前搀扶,听见此话脸色瞬间涨得通红,却没作声“有话起来说,跪着像什么,”辛氏瞬间冷了脸,沉声道:“十三岁没说亲的姑娘有得是,阿芷既不是身染沉疴又不是貌比嫫母,急什么?姨娘是巴不得她嫁不出去,特意跪在这里哭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