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萱悄悄问辛氏,“薛太太是不是给阿姐说亲?”
辛氏瞪她一眼,“就你心事多,小小年纪天天不寻思点别的?”可唇边的笑却证实了杨萱的猜测。
杨萱“嘿嘿”笑,“娘,说的是哪家?”
“打听那么多干什么?”辛氏没好气地答。
杨萱笑道:“就是问问,别像阿笙似的,去给人做续弦。”
从落枫山回来后,秦笙给杨萱写过信,说她的亲事差不多定了,现下正合八字。
信纸上的字迹模糊了好几处,显然写信时候落了泪。
这种事情,杨萱有什么办法,只能干巴巴宽慰了几句,倒是把杨桂的趣事说了一些给她听。
秦笙再回信时,告诉杨萱做一种很简单的面疙瘩汤,信末提了一句,八字合得是大吉。
意思就是,这桩亲事已经成了。
因为天气热,杨萱一直没往厨房去,没有尝试面疙瘩汤的做法,也就没有给秦笙回信。
这期间的曲折,辛氏也知道,故而听到杨萱这样说,就把内情透露给她,“是真定府同知的嫡次子,今年十六,已经考中秀才……想在京里说门亲事,以后把家安在京都。”
那就是了,正是前世的那家。
没过几年,这位同知就会升任为真定府知府,官居四品。
他的儿子会考中进士。
杨芷嫁到这样的人家,应该会愿意吧……
第40章
杨萱偷偷告诉杨芷, 赏秋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杨芷一点就透,轻轻咬了下唇, 低声问道:“是哪家?”
杨萱犹豫片刻,“娘没说。”
杨芷明白,男女相看这种事情在没有定论之前都是瞒着的, 瞒着当事人是怕以后遇到了尴尬, 而瞒着外人, 是怕传出闲话来。
不管男女,都要多相看几家才能做出决定,而相看次数多, 别人就会议论, 哪家的姑娘相看了七八家都没有嫁出去,或者说谁家的公子挑急了眼,连谁谁家都愿意去相看。
话说出去, 对男女双方都没有好处。
杨芷遂不追问, 拉着杨萱跟她商议出游时穿什么衣裳戴什么首饰。
八月底,草木半黄, 正是山野里色彩最绚烂的季节, 又是约在寺里, 没有必要穿锦着缎,让长辈看着太花哨且奢华。
杨萱出主意,“不如就穿先前做的那条笼了轻容纱的裙子, 裙子上绣着粉色莲花和绿色荷叶, 这样袄子穿嫩粉色和天水碧都相配。姐是怎么想的, 反正今儿空闲,干脆找出来试试。”
杨芷欣然同意。
素纹很快地将杨芷能出门见人的衣裳都找出来,摊了整整半面炕。
杨芷不厌其烦地逐件试过,果然还是杨萱说的对,那条双层的裙子最亮眼而且最衬她的气度。
嫩粉色袄子显得人娇柔,天水碧看上去清雅。
杨芷想想自己略显暗淡的肤色,拍板道:“我想戴母亲刚买的绿松石簪子,就穿这件天水碧的。”
二十六那天一早,三位姑娘打扮齐整了到正房院给辛氏过目。
辛氏先看向杨芷,乌黑油亮的青丝梳成规规矩矩的纂儿,旁边插一对赤金镶绿松石发簪,天水碧的袄子,轻容纱的罗裙,清新淡雅得仿若春天新发的柳条,令人赏心悦目。
再看杨萱,浅粉色袄子玫瑰红罗裙,头发梳成双丫髻,戴一朵宫纱堆的山茶花,看上去活泼可爱,却是一团孩子气。
辛氏莞尔一笑,转向辛媛,目光便沉了沉。
辛媛也是穿着粉色衣裳,颜色更鲜亮些,头发梳成堕马髻,戴一支金累丝菊花簪,菊花花心镶了块金色的碧玺石,很是华丽。
辛氏温声道:“阿媛梳这头发显老气,不如换成双丫髻或者双环髻。”
辛媛嘟着嘴不乐意,“姑母,我觉得挺好看的。庙会时候我就想梳这样打扮,您说人多手杂不方便,这会儿是去赏秋,当然要越漂亮越好啊。”
杨芷看着被金簪映衬下辛媛白皙的肌肤,心里满是苦涩。
杨萱虽然漂亮,可她特意往小里打扮,看着只有七八岁的模样,任谁都不会有别的想法。辛媛却好,特地打扮得如此艳丽,岂非明晃晃地抢她的风头?
杨芷心里憋屈,偏偏辛媛半点不自知,笑呵呵地对杨芷道:“阿芷姐,要不你也换件粉色袄子,咱们三个穿一样的,管教别人看花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