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位于海淀区白石桥南长河畔。
国图的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裙楼分布在主楼两侧,并形成两个面积甚大的天井,天井内为花园,形成楼中有园的独特景致。
“你说国图为什么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叶芊边走边问。
“这是取其用水慎火之意!”我认真地说。
“你说这边国图新馆的造型像什么?”叶芊转身接着问道。
“像书籍和报章,”我微笑着说,“这是世界最大的中文文献收藏基地!”
叶芊呵呵一笑。
我和叶芊说着来到了国图阅览大厅。
大厅里,寂静无声。
我和叶芊不再说话,默默地来到了顶层。
从顶层俯视整个阅览大厅,密密麻麻全是看书的人,供读者学习阅览的座位几乎全部满座,有年长者,更多的是年轻人,他们有的在笔记本电脑上忙碌,有的带着耳机在听公开课,更多的人拿着书和纸笔,阅读着,思索着,记录着。在医药、法律等专业书籍前伏案的阅读者,看他们的装备,应该是这里的常客。在阅览大厅,我感觉每一个座位都已经有了它的固定主人。我和叶芊踮着脚尖,无声地穿梭于书架之间。几千人同处馆内,却鸦雀无声,被这么多图书包围着,是多么幸福的一种感觉。
“我们到外面去聊会吧!”叶芊轻声低语地说,“这里没法说话,容易影响别人!”
“走吧!”我说着牵起了叶芊的手朝楼下走去。
“我以前经常来这里,”我思索着说,“那时的国图,新馆还没有建成,老馆还要交年费,但是一年可以不限次数地去,感觉很好!那时的老馆,对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只开放南侧门,而那高高在上的正东门只对某些特殊人物开放。老馆的南门,与紫竹院仅一河之隔,紧邻其中的筠石苑。河边不远处,总有卖烤地瓜的小贩和钓鱼的老人,以及有时出现的婚纱摄制组。老馆的文学阅览室在六层朝南,正对着河边的紫竹院,置身其中,在洒落的明媚阳光中,在拂面的清新微风里,书卷的沉静气息与不时飘来的远远的园游喧闹,让人分不清梦幻与现实,恍若隔世……”
“我以前也经常来这里!”叶芊轻声细语地说,“一整天泡国图的时候,吃的最多的是自带的面包。最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食物是不允许带到馆内的。那时候的旧馆,还允许自带水,水杯存在门边架子上就可以了。”
“你知道为什么后来不让自带杯子了吗?”我嬉笑着问。
“这个真不知道,”叶芊微笑着说,“我也很纳闷!”
“我以前经常爱在杯子里装啤酒,”我不好意思地笑着说,“然后一边看书,一边悄悄地喝啤酒,开始都没有人注意到。后来有一次,我在杯子里装了些白酒,结果满大厅都是酒味,我也就被光荣地列入国图的黑名单里啦!”
“真的还是开玩笑?”叶芊难以置信地问。
“应该有关系,”我嬉笑着说,“反正后来不久就不让自带杯子了!”
“你真是个人才啊!”叶芊感慨地说,“我以前自带面包,是因为不知道,就把面包放在装本子和笔的透明塑料袋里,就这么进去了。到了午饭时间,我拎着袋子,取了水杯,坐到二楼大厅中间休息区的绿色植物中,拿出那个小面包,结果我张开的嘴还没来得及咬下一口,工作人员就提醒我馆内不允许携带食物和就餐。于是,我只好跑到河边去吃。后来,我就把面包存在外面的人工存包柜,中午再取出来吃。冬天,寒风凛冽的时候,河边实在不是吃饭的好地方,我就把面包带到国图快餐厅里坐在位子上吃。春天在河边温暖的阳光下,对着花红柳绿的大好春光吃喝最惬意了。有时也不带面包,就在河边小贩那里买个烤地瓜吃,或者跑到公交站附近买竹筒糯米饭,吃得津津有味,就是饿得有点快……”
“我在河边看到过你,”我微笑着对叶芊说,“不是周末!”
“我一个人吗?”叶芊纳闷地问。
“不是!”
“我和谁?”
“蓝衣服!”
“啊?”叶芊惊叫道,“你在哪看的?”
“在文学阅览室的窗户前!”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