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才可以堂而皇之地将紫苏打量一番,她的装束不及骊山时鲜妍,玉色丝裙,头戴一朵白兰花,看上去素雅而清淡。她笑靥清皎,亲昵地揽过芳蔼,“公主才是金枝玉叶,玉质天成。”
皇后慈爱地看着她们,将手中妆箧放下,扶了扶发髻,笑说:“本宫要去更衣,你们且先在这里看着,待会儿织造坊还会再送一批织锦过来……”我们三人敛衽恭送。芳蔼将头上纷乱的钗环拨下来,对紫苏和我说:“织造坊送来了嫁衣,我穿给你们看……”她在宫女的拥簇下笑吟吟地去偏殿。
她们这一走,殿里骤然安静了下来。桌上散落了一些物件,紫苏低下头安静将它们收拢进妆箧里,我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唯有安静地站在她身边。
侍女将香炉里的香丸换上新的,盈盈而退,我们周围一时无人,紫苏状似不经意地看了一眼四周,压低了声音对我道:“静襄王上书奏请回京侍疾,奏折被沈侯爷截了下来,这事我爹已经知道了,预备在月初的凤阁奏事上发难,你提醒他一下,小心应对。”
我默不作声地反应了一会儿,小心看了看四周,低声说:“你可知静襄王为何贸然提出要回京,是你爹许诺了他什么?”
静襄王萧暘的生母早逝,很小时便养在皇后身边,是皇子中唯一与姜弥过从甚密的。就连当年的尹氏叛乱中,萧衍因为生病而留在了太极宫休养,跟在皇后和姜弥身边的便是这位静襄王。当年尹相发难,借口清君侧围攻骊山,对姜氏恨之入骨,偏偏那时姜氏阵营中举足轻重的晋王萧衍就在内宫,若不是萧衍命大,恐怕早就被尹相祭了旗。
我甚至怀疑,无奈之下,姜弥为了巩固姜氏的地位,在萧衍保不住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去扶植静襄王。
静襄王生母出身低微,且在皇子中最为年幼,因此才封了二字郡王,封地较其他皇子也很是单薄。他在这样的时候递上这样一份奏折,近乎将自己掷在了风口浪尖上,很难相信背后没有靠山。
关于静襄王的底细根源,姜紫苏也是一清二楚。她听我这样问,没有太吃惊,只是拧着眉说道:“我并没有亲眼见到父亲有所动作,但我猜测,这事跟父亲脱不了干系。”
我望着紫苏,一时有些心情复杂。她避开皇后向我报信,这其中的真伪还需斟酌,可若从原因上想,也是说得通的。静襄王回京,左相与右相不和,最受损害的便是萧衍。依姜紫苏对萧衍的感情,她绝对能干出这样吃里扒外的事。
见我面露疑色,姜紫苏并不急着说服我,只是意态沉稳地将妆箧上的铜锁扣上,言语轻飘的像一缕雾:“陛下病重,朝里朝外又纷乱不堪,太子……很是艰难,我会尽量说服父亲以大局为重,静襄王这枚棋子再好用,也仅是外姓人,父亲不会真与他交心。只是……”她转过身,深深地看着我:“辛苦筹谋了多年,任谁也怕到最后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脚步声传来,我们息了声,像从未交谈过一样默默收拢着桌上的错金流玉。芳蔼着了一身红锦步态婀娜地出来,将这沉闷肃正的昭阳殿都耀出了几分喜庆。她手里拿着雀翎织的羽扇,戴了一整套沉重的头面,唯有一张小脸未施浓妆,素寡浅淡着。
我和紫苏皆是一愣,却见皇后已更换了新衣出来。
“这身衣装本不是最好得,但婚期提前了些,只有委屈你了。”皇后怜惜地抚弄着芳蔼的鬓发,慢慢说道。
芳蔼却是没心没肺地咧嘴一笑:“儿臣觉得很合心意,母后不必忧心。”
姜紫苏也附和着笑道:“穿什么其实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嫁的人是否是自己所心仪的。”说完,好像无意却又颇为深长地看了我一眼。
我心中想,姜紫苏的执拗不刺眼,却如细水般长流,竟是那么得难以断绝。
--既从姜紫苏那里得了消息,纵然难分真伪,我也得提醒父亲一句,让他多加小心。可若贸然请父亲来东宫太过招眼,我便委托莫九鸢替我带话,他倒是尽职,一刻不敢耽搁地就去了。
这一边还没料理清楚,后苑又生出了事端。琼花苑的那个秦孺人病了月余,太医来看了几次不见好,却越发沉重好似已病入膏肓。昨日秦孺人的娘家来人请了外面的郎中给她把脉,却说是中毒了,当即翻检了自己的宫苑,在焚香里查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