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姬听到皇帝亲口替我放赏,全都跪下谢恩,众人也都鼓掌叫好。我脸上通红,朱棣在台面下伸手握住我的手,头却越发昂扬的高傲,睥睨着众人,任谁也想不到他的手此时正牵着我的。
宁王率先端起一杯酒站起身来,对朱棣道,“皇兄,今夜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臣弟在此祝皇兄江山万代,龙体康健万岁万岁万万岁!”
说着,便自己先干为敬,众人听了他的话也都站起身来,“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听了宁王的祝福,十分高兴,自己也端起一杯酒朝众人虚敬了敬,仰脖干完。
宁王见朱棣喝了自己敬的酒,这才笑道,“皇兄,如今靖难成功,大明国泰民安,臣弟与诸位兄弟,是否也该继续回到藩地,为皇兄驻守边疆,报国效力了呢?!”
我心中一惊,没想到宁王竟会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件事来,当初朱棣从他那里请来朵颜三卫的时候,说的是“事成中分天下”,此时他自然知道这个承诺是不可能了,但是若能寻得一个好藩地,那一番靖难,也算不枉。
第271章.20.箫声贺节
朱棣看了看宁王,面带笑意,“本想让诸位皇弟在京城好好歇歇,共享天伦之乐。想不到皇弟们比朕想的更重国不重家,也好,甚好。如今藩王有动,不知十七弟可有什么想去的地方就藩呢?”
宁王朝朱棣看了看,又朝四周的其他藩王看了看。那些藩王的眼中全是一副看好戏的神情,宁王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帮他们试水呢,如若宁王能够得到一个好去处,那就说明所有人都可以,若是宁王碰了灰,这些人便都会知道眼前的人虽然不是那个一心要削藩的侄儿朱允炆,却也不是从前的亲爹朱元璋了。
“皇兄。”宁王双手抱拳,面色诚恳,道,“臣弟自您登基后,感触颇多。如今不似父皇在时,山河尚不稳定,奸臣既除,相信有皇兄镇守,外邦只有朝拜的,绝没有人敢觊觎我大明江山。所以臣弟决定,将手中兵权全部交还给朝廷,皇兄只消给我个地儿,让我当两年富贵王爷,研习研习曲谱,摸索摸索茶道便可。”
朱棣微微笑了笑,对着宁王又看了看,“十七弟的想法甚好。”
“臣弟自十多岁便就藩于与塞外,多年风霜苦寒也尝够了,如今只想到个宁静安逸的的地方待几年,江南素来有鱼米之乡之称,而苏杭更是江南的好地方,臣弟有个不情之请,想去苏州待几年,还请皇兄成全!”宁王终于说出自己的目的,在场的人都有些唏嘘,只是当着朱棣的面儿不敢说罢了。
他虽然交出了兵权,但也只是明面上的,难保他自己会再蓄养起一队自卫兵,但是苏州这样的好地方,却不是说拿下就能拿下的。苏州离金陵不过数百里,又是举国上下最富硕的地方,若能在那里享福,谁还想要留着兵权去塞外打仗?大家都不由得在心中嘀咕,宁王素来有善谋的名声,如此看来,果然如此。是以都把目光转移到朱棣身上,想看朱棣到底会不会答应。
朱棣端起空杯子,我连忙替他斟满,他举起来放到唇边略点了点,下面的人以为他喝了,可是只有我看到,他根本一口都没沾便又放下,笑着对宁王道,“苏州已有刺史,城池格局如今很是稳定,十七弟若要去,官员必然需要大动,朕登基不久,百废待兴,还有许多事要慢慢处理,实在抽不出精力去重新编排官员,十七弟不妨另择良地。”
宁王本来一直微笑着,大概对苏州已经是势在必得了,不料朱棣一口否决,不由得有些讪讪的,但他既然能在今日中秋家宴提出这件事,想必也是有备而来,稍稍沉默之后,便又恢复了镇定,对着朱棣笑道,“臣弟此番交出兵权,为的就是替皇兄分忧,怎么可以因为藩地让皇兄为难,既然苏州已有刺史,那钱塘一带也可。虽不如姑苏久负盛名,也是良民之乡,想来臣弟去了,也能享两年清福。”
朱棣微笑着摇摇头,“就是这两处为难,十七弟再看看,其他的地方随你选。”
宁王此人,如今不过二十五六岁,正是意气风发锋芒毕露的时候,但是他却并不讨人厌,朱元璋的这些儿子中,若说谋略,他和朱棣几乎平分秋色。除了因为年轻经验略少和魄力上比朱棣差了些,他几乎是唯一一个可以和朱棣分庭抗礼的人了,朱棣两次拒绝,他已经懂得了他最担心的局面已经出现了----哥哥同侄儿一样,都不会像父亲一样信任自己的。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去自讨没趣了,“皇兄看何处合适,便把臣弟指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