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采萱拔了一天竹笋就没有去了,实在是人太多了,别说竹笋,刚刚长出来的小竹包都被挖走了。
天气渐渐地温暖起来,阳光越来越烈,这期间,那三个货郎又来了几次,村里人也打听出来了,他们之所以会顺利的来回,是因为他们找了门路,给路上那些人的头目送了“孝敬。”得了这个消息,村里蠢蠢欲动想要去镇上的人都消停了下来。因为货郎说了,只要是没有交孝敬的,从路上过全部都得被拦住,钱粮全部留下不说,衣衫如果好些都留不住。要是一粒粮食没有,银子也没有的,揍一顿再说。
七月中,天气热得狗狗都吐舌头,不愿意动弹,如非必要,许多人都不愿意出门,阳光热烈,会把人晒脱皮不说,说不准还要中暑气。
眼看着就要秋收,衙差又来了。
看到他们来,村里人都知道,准没有好事,他们倒是不怕热,正是正午时候到的。
这一次还是来征兵的,先前那些不够数,还是和上一回一样,每户一丁,如果要免,三百斤粮食,而且这一回如杨璇儿那样的女户,也不能免,她们没有人就出粮食。
村里众人有些麻木,更多的是绝望。三百斤,一些人暖房全部的收成都没有一百斤,他们倒是说得容易。而且在粮食还不是秋收过后,而是现在就要。
这分明……就是奔着人来的。
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从五月开始,或者更早一点,到秋收这段时间,叫做“青黄不接。”就是刚好家中没有粮食,只等着地里收成回来才能填饱肚子,他们这个时候来,分明就是想要众人交不出粮,直接出人。
可能是因为天干物燥,衙差的脾气也不太好,板着脸说完了公文,说了三天后来接收后,转身就走。
村长忙拦住,不理会他脸上的威严和冷意,语气里几乎带上了哀求,“小将军,能不能等到秋收过后?今年我们不用交税粮,刚好可以挪出粮食免丁,肯定能交齐,不会拖欠的。”
衙差一脸为难,“我们也是奉命行事,大叔您别难为我们了,要是交不出,我们也会吃挂落。”
村长不接话茬,只念叨,“就一个月,一个月后,我们就有粮食了,我们村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不会打仗,但我们会种地,要是我们都走了,就没有人种地了啊,朝廷也没有税粮收了……”
村长身后的众人都七嘴八舌求饶,不求不行,再不求,就真的要拿着包袱去当兵了。那可是要命的活。
那为首的衙差听到这里,诧异的看村长一眼,点头道:“我回去如实禀告上去,但能不能往后推还得看上头的意思。”
村长千恩万谢的送走了他们。
有人试探着问道,“村长,你说,真的能推吗?”
村长叹口气,摆摆手道:“不知道,回去。”
张采萱和秦肃凛站在最后面,其实衙差说回去禀告,这件事就应该有戏,要不然他不会应承,毕竟村里准备着去当兵也不耽误他禀告不是?
看来还是有人重视这些种地的农户的,就像是村长说的,征兵须得壮年男子,可都是种地的主力,要是把他们带走了,以后朝廷的税粮就没地方收了。
当然,也可能跟朝中各派系的政治博弈有关系,他们这些人最后命运到底如何,全在上位者的一念之间。
村里人担惊受怕了几天,都过了衙差说的三天,还不见村口有人来,虽然忐忑,但众人心弦都微微放松了些。
作者有话要说: 晚上12点
第146章 落户
日子慢慢划过, 村口始终没有人来,村里人渐渐地放了心, 上一次村长和衙差说的话许多人都听到了,是不是朝中改了对青山村的待遇?以后只交粮食,不用征兵?
村里人既期待,又觉得悲哀。
真要是如此,虽然不用担心背井离乡丢了性命, 但是每年的税粮只怕得加不少。
当然了, 青山村众人有暖房收成, 三月收完了大麦,紧接着就下种, 现在眼看着就要抽穗了, 等这边秋收过后, 暖房里面还能收一茬。要不是没有粮食付工钱, 村里许多人都还想要继续造几间出来, 那造出来的不是房子,而是粮食。
很快,张采萱家后面的荒地里的大麦可以割了,事实上这边荒地和贫瘠的地里的粮食都可以收了,那种肥地还要再等等,大概得十天半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