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稚萍做了好几身连衣裙式的旗装,给她们量身的女师傅建议道:“马上天就凉了,您看要不要再做一件无袖小马甲?薄薄的即好看又轻便。”
她这么一说倒是提醒冬秀了,她也应该再做几件短袄的,要知道,她的衣裳在离开乡下胡家时大半都送人了,现下还真没有春秋装呢。
还要给竞之也做几身,他的衣裳比她还要少些,除了一箱子国外带回来的西式衣裳,也就几身竹布大褂,天气冷了肯定扛不住的。
可惜她不知道胡竞之的具体尺寸,胡乱给店员比划一通反给人整晕了,“您应该给家里先生做过衣裳吧,把那个尺寸报给我们就行了。”
呃,话说她还真没给胡竞之做过衣裳鞋袜什么的,说起来好像有点不贤惠啊。
交流无果,只能等下次亲自带着人过来了。
她们在外面逛街时一向不会到饭馆里去用午餐,这里别的不多,小吃摊子那是数不清的,买几样糕饼,拿几串烤肉,沿着湖边景致边走边吃,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别提多惬意了。
“哟,那边是干什么的,好像有什么热闹啊。”
两人刚走过一座白玉桥,便见一家临河茶楼前围满了人群,挤过去一瞧,呵,倒真是新鲜,这茶楼居然专辟出一边专门用来接待女客呢。
前文说过,这时代泡茶楼是男人的专利,普通人家的女人是去不得也去不起的,有钱人家的小姐太太又不屑于去,有那闲钱闲心,还不如去逛梨园捧戏子呢,这戏园近一二年倒是对女性开放的多了,要是再往前倒腾几年,那也是不准女人们进去观看的,便是去,也决不允许和男人混坐在一起,即便是丈夫和妻子也是如此。
这家老板倒是大胆革新,只不过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不管男女,至今还没人进去,都只围在门口指指点点。
“我说,这不是个私窑吧,这天底下能叫女人扎堆的地方除了缫丝厂,可就属那种地方了啊。”嗯,这个时代各种妓馆私窑的确多不胜数,人群中有人恶意揣测,一时引来了更多污言秽语,那些男人们更是爆出阵阵猥琐的笑声,吓得女人们更加不敢进去了,有些胆小的年轻姑娘和小媳妇们甚至连热闹也不敢看了,掩着脸落荒而逃。
“听说有那一等人,专门给良家妇女们拉皮条,这里怕不是个交接场所呢。”
“要是我媳妇敢进去瞧一眼,明儿我就能把她给休了。”
“嘿,我说,这茶馆不是专给那有特殊癖好的女人们消遣的吧,就像有男人不爱女人却偏爱兔儿爷的,那女人里也有不爱爷们爱磨镜的啊,哈哈哈。”
茶楼老板面对着众人的无情diss,眼看话题往下三流的地方去了,冷汗直冒,叫苦不迭。
他之所以整这么一出,还是偶然一次出去办事时在胡同里得来的灵感。
自今夏《上错花轿嫁对郎》重新在北京开始了连载,因其剧情紧凑流畅、温馨搞笑,设定新颖有趣,在现今小说市场上算是蝎子粑粑独一份,一下子就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一时风头无两,好不风光,不过因为这是部言情小说,更对女子胃口,那读者里一多半倒都是女子,上至八十老妪,下至十岁女童,只要看过这部小说,那就没有不爱的。
可惜识得字的女子有几人呢,即便买了报纸也只能请家里小学童帮着念念,哪里能过瘾,那茶楼会馆里倒是有专门说书的,可惜她们又没法进去听去,到底男女有别,不好混在那样杂乱的场所里。
渐渐的倒是催生了些野台子出来,就好比上次王妈带冬秀去听的那个老秀才专场,只要识字,买张报纸便能择日开张了。
还别说,这市场需求真是大得惊人。
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多么贫瘠,是后世人没法想象的,同样的一出戏,从小听到老,那也是不会腻的。
男人尚且能听戏、听书、逛妓院、逛烟馆的找乐子,女人便只能靠家长里短的八卦来打发时间。
这样一出极对胃口,叫她们心尖儿发甜的故事,可以想象是多么的具有吸引力。
何况都是家门口女人扎堆的地方,正大光明,谁不享受这难得的精神愉悦呢。
因此,不仅是冬秀她们那儿有老秀才转行当起了说书先生,渐渐的倒有人专门办起了专场,只给女人们进去听故事,即少了纷争,又赚了钱,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