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寒今天可是有目标的,所有夫子都是在三希堂的,楼寒的目标是专讲策问王夫子。
王夫子大名王夫之,曾经也是个拥有故事的传奇人物。
如今在这小小的书院教书,借院长韩然的一句话就是“得夫之,吾之幸也,寒山之幸也。”
为什么说王夫之是传奇人物呢,这得先从十年前的一次变法说起。
国历,大央三百七十二年初,由孙仲带领太史阁十二位太史以及元春阁二十四位检史共同上书,请求变法。
据说一共上书八十三天,共计五百六十七本奏折。
皇帝终于被打动,同意变法。
而王夫之就是变法中的一员。
那次变法涉及面很广,由于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到最后变法虽然成功了一半,但太史阁和元春阁却成为了变法中的灰烬。
里面的人一个一个因事离开,有的甚至一夜暴毙,总之各种情况,到最后只有一人还在,那就是变法的发起者孙仲。
不过后来也在去外城的途中,被一只箭从头上穿过,不幸身死。
虽然人是死的死,走的走,但不得不说变法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大央动荡的朝局被平息了,民间的怨声也变小了,就连亏空的国库也渐渐充盈了起来。
可以说算成功了一半,但是这一半却是那些人拿命拼出来的。
王夫之作为其中的边缘人物最早的被淘汰出局,所以如今的结果也是最好的。
而从那里出来的王夫之,来寒山书院当了夫子,确实是寒山书院的幸事。
楼寒今天也是特地来请教他的,不是因为其名气,而是因为他是讲策问最好的一位夫子。
而楼寒急需一位这样的夫子来为他的策问指一个方向。
有时候你站在分叉路口,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在决定着你的未来,而做出选择是困难的也是简单的。
策问一路,楼寒甚至不知道有几条路,如何去选?如何去走呢?
虽然他有超越了这里的思想,但是怎样融合,却还没有方向。
如今这就是他的重中之重,将策问学出来,弄明白。
三希堂不是一个堂间,而是一排房子。
进了门后,有两棵白桦各立在两旁,风吹过哗哗作响。
三十米开外是一圈石桌石凳,如今上面正坐着三个人。
一个发须皆白教诗赋的钱夫子,一个一脸正气中气十足教算学的李夫子,再就是一旁笑呵呵喝茶的教策问的王夫子了。
楼寒一进来,三人都看了过来,然后正说笑聊天的三人也惊了,然后就是纷纷皱起了眉。
楼寒他们都是知道的,曾经他们不知是抱着多大的期望教的,但奈何他烂泥扶不上墙,怎么教都不学,可愁坏了他们,后来实在没办法,只好放弃,如今见到他,几乎就当课上没有他这个人,爱听不听,他们讲他们的。
俗话说,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在楼寒的身上,深刻的让几位夫子明白了这个道理。
他们看见楼寒后,也没有说话,再次回去喝自己的茶 ,说自己的话了,仿佛没看见楼寒进来一样。
楼寒也不生气,笑着走到三个人的身边,挨个给添了添茶,然后也不说话,就在一旁笑着听三位夫子讲话。
三位夫子中曾经对楼寒抱有最大希望的就是王夫子了,当然,如今失望也是最大的。
他本以为,又能见证一位天才的崛起,没想到见证的却是天才的陨落,这令他一度十分挫败,如今见了楼寒虽说不上多么讨厌吧,但也不是十分喜欢。
“……老郑又在瀚海书社那边待着?”
“可不嘛,最近为了一幅画好像着了魔一样,到处找那个买到画的人。”
“老郑这辈子啊,估计全部身家都砸在画上了,也不知道留没留养老的啊。”
“用不着你操心,老郑乐呵着呢。”
“每次也没去过这么久啊,到底是什么画啊,让他这样。”
“他也没细说啊,就说那画绝对不能流出去一定拿到手什么的,谁知道呢?”
“老郑的眼光可是很好的,说不定真是什么佳作呢!”
“哼,你可拉到吧,老郑哪回不是说佳作,但十回有八回买回来都后悔。”
……
三人好像完全忽略了楼寒,径自的聊着。
聊着聊着就到了傍晚,几人也累了,各自收拾收拾就要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