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家复哀家_作者:十七划(175)

  结果,没等到秦壁,反而等来更大一个噩耗:锡城叛乱,锡城刺史自尽,赈灾银粮被劫。

  先前七月黔州地动,户部徐尚书在京城筹集十八万两银,交予负责赈灾事宜的钦差——工部史尚书。史大人在河北道征购粮食,耗去三万两,剩下的银子和二十车大米一起,由钦差卫队押运至黔州。

  原本他还打算在南边征购粮食,去了才知江南西道的灾情同样堪忧,根本挤不出多余的口粮。一路上随处可见饿红眼的饥民,三百禁卫军拼死护粮,算是有惊无险。

  长途跋涉两个多月,卫队抵达锡城。人困马疲,史大人带着卫队暂驻锡城刺史府,准备休整两日再出发。

  谁曾想,一夜之间,三百禁卫军全被迷晕,醒来时,银粮皆飞。

  银子在锡城丢失,史大人自然要对锡城刺史追责。还没审出眉目,锡城刺史当晚自我了结。史大人只好暂代刺史之职,满城搜索。同时,六百里加急往京城送信,等待圣裁。

  对平帝而言,这个噩耗无疑是雪上加霜。童谣在京中发酵多日,余波未平;如今,市井之中更是谣传,皇上已被妖孽附身。

  如此恶劣的谣言不可再放纵,大理寺卿终于派兵捉拿传谣者。不到三日,大理寺的监牢便装满了。

  平帝心情糟糕至极,萧纬几次前去请安都被拒了。

  经内阁商议,皇上往沧州发了一道圣旨:封太子为巡查御史,即日奔赴黔州赈灾安民,就近筹粮。

  萧纬一得到消息,忙换了宫女装出宫,快马加鞭赶往沧州。到沧州驿站时,传圣旨的太监没到,秦壁也没到。

  她心急如焚,骑着马往南冲出十多里,幸好,在山道上碰见萧英的士兵。秦壁,就在队伍中间。

  有人认出太子妃,立刻向萧英报信。秦壁听后骑马冲出:“可是出事了?”

  萧纬含泪摇头:“没事,就是你得南下赈灾。让队伍停下来吧,你和哥哥去驿站接旨。”

  萧英忙命部队原地休息。

  萧纬和秦壁并驾徐行。她侧头看着丈夫,面露忧色。他瘦了许多,脸都见了骨。

  “这有十万两银票,你带上备用。国库空虚,皇上这次连银子都没给你,只能就近筹粮。此次南下,你和哥哥一定要小心,还有,去时不要在锡城滞留。锡城刺史自尽,其中内情谁也不知,你等处理完黔州之事,返程时再查。”

  “父皇顾虑得对,就算带上银粮,只怕也无法安全送到黔州。前些天我在河北道巡查一圈,深感治国之艰难,上上里外,全是沉疴积弊。那些黑心肠的官员,我砍了几个,却没敢放手整治。”

  萧纬轻叹:“治国当然难,要不然也不会有改朝换代了。这天下之大,从百姓到帝王,中间不知隔了多少层,若国君不警醒,自会被下边层层势力瞒得一无所知。”

  “嗯,你说得极是。日后,有我想不到之处,你要提醒我。赈灾银在锡城被劫,你有何想法?”

  萧纬凝神思忖,上辈子,木青云杀了樊山豹之后声威大震,在锡城颇有名望。这是个可用之才。

  “关于锡城的事,我说个人名给你,木青云。我估计,赈灾银被劫和他有关。不过,你记得,万不可杀他,此人并非丧心病狂之人。若最终查实确是他做的,你留他一命。”

  秦壁眯了眯眼,梦里的事果然是真的。不然,阿软从未去过锡城,何以知晓此人。

  对了,那个锡王,难不成就是木青云?

  上一世,他辜负阿软,阿软就是这般,机关算尽、万千绸缪,一个人撑起秦家天下,备受煎熬地活着。还有瑞哥儿,他的儿子,从没得到父亲疼爱。

  他心头五味杂陈,慌乱抓住萧纬的手:“阿软,你受苦了,我……”

  “给我写信的话,送到回春堂。也可让他们办事。”萧纬凝着他,不再出声。

  秦壁笑着捏她脸颊:“阿软好本事,手底下都是能人。”

  萧纬鼻头酸胀,夫妻俩好容易重逢,却又马上分别在即。她别过头,痴痴看向路边的柳树。

  “长亭柳,君知否,千里犹回首。你要保重自己,我跟瑞哥儿,在家中等你归来。”

  秦壁重重点头。

  “驾。”萧纬用力一甩马鞭,马儿扬蹄飞奔。

  而秦壁,一刻钟后抵达沧州驿站,从内侍手上接过圣旨、御史印信,和萧英再踏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