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出仕(士)_作者:黄姜(141)

  马车到达省衙外,黎池在坐车架上的杨长史的搀扶下,率先下了马车,然后在下面虚扶着赵俭下车。

  下车后,赵俭很自然地走在前面,往省衙里去。

  黎池稍愣了一步后,也跟杨长史一起,跟在赵俭后面走着。

  黎池这样和赵俭一起进去,也就正式在众人面前表明:他与俭王已经建立起了私交。这样有好有坏,在此不必细说。

  若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让俭王这样身份的人在外面等着,等黎池先进去后他再进,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赵俭也用他走在前面的行为,给出了答案。

  当然,黎池若是决意要避嫌,还可以刻意落后一段距离,等赵俭进去后他再进去。

  但这在礼仪规矩上很不妥,他一个举人学生,竟然在当朝俭王都到场后才姗姗来迟?即使赵俭不计较,他也会被非议不知礼数,之前建立起来的温文有礼的人设也就崩了。

  黎池跟在后面边走边思索着。

  撇开可能带来的坏处,只说好处。这次自己与俭王一起出现,算是成功地‘狐假虎威‘了。以后别人在面对他时,就要忌惮一下他身前的俭王了。

  黎池心中思绪是千回百转,外表却维持着一副恭谨又不卑怯的形象,步态平缓地跟在后面走着。

  而走在前面的赵俭,心里也很满意。

  从赵俭这辈子最初特意安排的一见如故,又有之后四年间的书信往来、赠送书籍,再到乡试时的赠被‘救命之恩’,直至不久前的表明身份,为其寻医赠药。

  还有现在的这一步,两人一起出席宴会……

  赵俭这一步步地算计下来,既有私交友情,又有救命恩情。再加上他身份地位的吸引力,以及黎池现在的身份还只是举人,果然就成功将黎池早早地就拉入到他阵营了。

  赵俭早早地预谋、拉拢,黎池顺势地‘攀高枝’、狐假虎威,两人之间也说不上谁吃亏,谁算计了谁。

  反而,是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

  黎池跟着赵俭进到省衙布政司大堂后的官暑大厅。

  乡试榜上一百四十八名举子,尽皆聚于此。仿照古礼,支着小食案,案后铺一张四方的苇席,众举子席地而坐,满满当当地坐满了大厅。

  举子们见俭王到来,纷纷起身整衣,然后下跪行礼。“学生见过俭王!”

  当然,跟在赵俭后面的黎池,也在刚一进屋时就上前与众多举子跪在了一起,向赵俭行礼

  仁善爱才的赵俭,没有让众人行完叩见王爷的全部礼节,在受了一跪一叩的礼之后,就喊了他们免礼平身。

  众人向赵俭行过礼之后,接着赵俭又说了些必要的场面套话,等这一套礼仪都走完,最后才回去坐定。

  众人回座后,坐在首位的赵俭举杯。第一杯为庆贺淮阴省此次乡试圆满结束,第二杯为祝贺在场学子成功考取举人,第三杯则宣布鹿鸣宴正式开席。

  三杯酒饮尽,加之赵俭表现出的大度疏阔,厅中的举子们也不再过度小心拘谨,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主考官梅翰林出了一道‘立冬‘的节气诗,依照作诗要求,举子们相继作出诗来在席上吟诵。

  赵俭浑身气度不凡,却又能不失亲和地不时点评一两句,及至后来,气氛就越来越热烈。

  有那二三个疏狂不羁的举子,甚至从席上站起,捏着酒杯,脚下跌跌撞撞,摇头晃脑地吟诵……

  对此,赵俭也没斥责那举子失仪,而是表情宽和地看着下面的举子们。看着他们喧闹,欣赏他们意气风发的模样……真是一副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黎池坐在赵俭、梅翰林和林学士,以及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布政使四人之下,百多名举子之首。

  他也凑合地作了一首中上水平的诗,得了赵俭几句点评,以及众多举子的恭维。

  一轮诗过后,林学士出了一道实务题:论治水。让在场举人各抒己见。

  治水,古有大禹治水,后有诸多能臣巧匠疏浚河道、修筑沟渠,这都是治水。

  让在场没有实务经验的举子谈治水,无非也就是引经据典,泛泛地谈一谈必要性而已。

  至于提出具体的、有建设性的措施?囿于他们自身目前的经历,大半就不能指望了。

  但黎池不一样,他在实务这一块,不管是实践经验还是知识储备,即使有时代不同带来的差异,他也比在场众举子(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赵俭他们),都要更加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