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过好日子_作者:牛奶花卷(185)

  不过咋觉得队上人瞅他怪怪的呢。

  他还不知道,他进去第二年老娘没了,家里越过越差,他媳妇开始半嫁半卖闺女维持生活。

  后来还跟了个外村的老光棍。

  所以这就是睡别人媳妇,自己媳妇也被睡的悲惨故事。

  这都是十年文革中的畸形故事,也是一个缩影。

  我们还是说回蓝家。

  蓝凤和小哥哥上初二的时候,家里的木耳已经大丰收三回了。

  木耳都是当年种,第二年盛,第三年败的。

  成熟的黑木耳,颜色由深转浅,腹面产生白色孢子粉时,应立即采收。

  采收的时间,最好在雨后初晴或晴天早晨露水未干,耳片柔软时进行。

  选择这个时候,是避免烂耳。

  采下的黑木耳,摊薄在晒席上趁热晒干。未干前不得翻动。

  晒席是凤爹自制的,就是芦苇编织的炕席,不过要比普通炕席大得多。

  然后用木头支起来,现在蓝家院子都是晒的木耳。

  晒好的木耳,凤爹找袋子装上,送县城供销社去。

  实际上供销社除了卖公家的产品,私底下也会卖些别的。

  凤爹就是想问问能不能卖木耳。

  他知道木耳数量多,这玩意还抗吃,买一回吃老长时间了。

  所以得找更多的买主。

  让供销社内部消化就不合适了,所以凤爹才打上了和供销社合作的主意。

  木耳种植他心里有数了,今年还准备扩大规模,确保每年都有木耳产出,要不然第四年就断顿了。

  这样有个稳定的卖的地方才能让他放心。

  都是老熟人,凤爹带着样品直接去找主任了。

  这两年得草莓可不是白送的,主任当场拍板,让宋哥给过秤,当场收了。

  一斤二毛钱。

  别觉得贵,这可是干木耳,不是鲜木耳。

  一斤干木耳泡开了且吃呢。

  凤爹嘴巴咧到了耳根子,一袋子木耳卖了八块四毛钱。

  可是家里还有不少呢,一季丰收卖个百八不是问题。

  木耳春季、夏季、秋季都能采摘。

  所以这一年,凤爹就回了本,这还算上给招娣的一百块钱。

  陆续又买进了一些段木。

  凤爹很是雄心勃勃。

  现在黑市也没人管了,很多人明目张胆做生意。

  凤爹也去黑市卖木耳,也和供销社一个价。

  供销社卖三毛五分一斤,这样凤爹挣得更多了。

  为了多挣钱,凤爹决定买自行车了。

  红卫兵没了,他们之前抢占的东西就得物归原主了。

  可是很多东西说不清的。

  所以就往出卖,不过一般都是内部消化了。

  凤爹早拜托人留意自行车了,总算让他弄到一台,也就五六成新。

  可是价格便宜啊,只要五十块钱,还不要票。

  后面这个才是最主要的。

  宋哥在供销社工作这么多年,也就是前面才买了自行车。

  整个供销社一年或者两年才有一个车票,大家抓阄。

  所以凤爹早就放弃搞票了。

  没想到让他遇到这种机会,根本不能错过的。

  要不是太抢手,他还想多弄两辆呢,给闺女、儿子各一辆。

  五十块一辆,他买得起。

  八月份,恢复高考的新闻传了出来,不久传遍祖国大地。

  最疯狂的要属于各地的知青。

  四大队知青不多,后来谢青宇和慕婉走了。

  就剩四个知青了。

  各个大队的知青都差不多罢工了,全心全意的准备改变命运的高考。

  这届高考和蓝凤、小哥哥关系不大。

  他们才念初二,而且年纪太小,还是踏踏实实学习两年再说。

  其实蓝凤是有些可惜的,第一届高考,出了多少人才,不能和她们一届成长,多少有些遗憾呢。

  之后四大队的队员整天都在说高考的事儿。

  读书好的自然成了香饽饽。

  蓝凤和小哥哥还被村里人调侃称为“大学生”。

  怎么谦虚都没用,硬往头上安的。

  连自家人也愿意这么说,仿佛说多了真能考上大学似的。

  “闺女、儿子,以后你们啥也别管了,就一码心思的学习,咱一定考大学。”凤爹心里早就幻想了多少遍闺女、儿子考上大学的情景,心里发了愿,等真有那天,他摆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