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郑玉霜没有踩她的面子,包玉兰的胆子大了些,立马依郑玉霜之言,带着林如琪向赵王行礼道:"民妇原本是来找大嫂子串串门的,见大嫂子这有客,原本打算回去的。可是又听说来的是赵王殿下和六皇子殿下,民妇觉得若不来见个礼,实为对二位殿下的不敬,便厚颜进来了。"
赵王倒是不以为意的点头道:"林二太太有心了,倒是本王惊扰了。林二太太请坐。"
包玉兰便带着林如琪先谢了恩,又在下人的指引下和林如琪落了座,坐定之后,她悄悄的在厅内瞄了瞄,却未发现六皇子宫淳,不禁疑惑,之前那婆子明明说赵王和六皇子都在,怎么不见六皇子的踪影呢?
"姨母,林三太太,两位表妹和林五小姐向宗学递交的入学申请已经被宗学接受,只待一年半后,宗学再次招收新学生时,她们便能去宗学上学了。"赵王自然不知晓包玉兰心中所想,说出自己今日来的主要目的道。
"如此便多谢赵王殿下从中周旋了。"郑玉霜和齐妍玲都喜不自禁的起身向赵王道谢。
宗学原本是皇家子女的就学之处,发展到后来,演变成宗学每三年开班招生一次,朝中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推荐家中1至2名适龄子女入学,并递交入学申请,但是,却并非申请递交上去便能入学,最后能入学的一般都是对大夏朝有显著贡献的朝臣的子女。
至于怎样才算有显著贡献,就得由皇帝和宗学每任管理人来定夺了。
宗学是一个聚集了皇亲国戚后裔和权贵们后裔的地方,日后的达官贵人也多出于此处,京中的贵人们都以子女能进入宗学为荣,从去年年中,赵王封王之后,乾康帝便将宗学之事交到赵王手中,由他来统一管理。
郑玉霜和齐妍玲便是郑玉霜生辰那日拜托的赵王,不过,赵王接手宗学以来,一向以正直无私闻名,那日赵王没有一口应下来,她们心中也很是没谱,现在终于等到了赵王的准信,叫她们如何不欢喜呢?
只是,随后赵王又看向谢云娘和林玉儿道:"因着惠云夫人带着一双儿女吃尽苦头,惠云夫人和林大小姐、林二公子这么久才能与林大将军相认,与林大将军常年驻守边关,不能长期待在京城也不无关系,加上宗学的名额尚有多余,父皇和本王打算给两个名额予惠云夫人所出的一双子女,以作补偿。现在只要林大小姐和林二公子补一下入学申请便可以。"
宗学之名林玉儿之前也听说过,只是觉得离自己太遥远,没敢往那上面想过而言。即便她自己觉得自己无须再上学,但对林宝儿来说却是大大的好事。
要知道,大夏朝最好的名师可都集中在那里,更何况,如若林宝儿想在仕途上好好发展,与那些未来的达官贵人们处好关系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而就她自己而言,一年半之后,她都是个孩子的娘了,在宗学中也是个超龄学生,这个学不上也罢。
谢云娘自然也是听说过宗学,原本因为明年开春后,欧阳澈要全力以赴,准备春闱,没空教学生了,她还在为明年开春之后,要让林宝儿去何处求学而发愁,现在听了赵王所言,真正是喜不自胜,连忙拉着林玉儿上前向赵王行礼道谢,并承诺明日便让人将入学申请递交至赵王府。
郑玉霜的脸色则变得有些难看,林远曾让她为林玉儿和林宝儿向赵王求两个名额,可是她根本没有这个意思,也从未向赵王提及,没想到,赵王竟然自己主动给了林宝儿和林玉儿每人一个名额。这让她原本因林如芯和林如沁能入宗学的欢喜都少了几分。
而齐妍玲则对赵王频频示好谢云娘母女的行为若有所思,包玉兰在羡慕嫉妒恨的同时,反应则更直接。
她也拉着林如琪,上前跪倒在赵王面前,祈求道:"赵王殿下,您方才说宗学的名额还有一些,那能不能均出两三个给犬子和小女呢?"
众人不禁一阵默然,几乎大夏朝稍稍有些头脸之人都知晓,大夏朝的皇家宗学原本只针对皇室子女敞开,即便是公主、郡主的子女想要进入,都需经过特批。虽然后来也对外开放,但是能进去的全部都是来自非富即贵的人家。
贵尚好理解,富却并非就是普通意义上的富裕人家便可以,而是譬如说,在战争来临时期或者大夏朝经济窘困时期,捐献过几十万两纹银以上的人家,强调的是富且为大夏朝国库的丰盈作出突出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