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姬月白成日里吃着那些没滋没味的药膳,简直觉得嘴里都快淡的尝不出味道了。
好在,难民安置的事情果是上了正规,因着当初的规章制定仔细,底下安排起人来也是井井有条,就连昆山的水坝修建都已能看出进度了。太子倒不是不想等水坝修好了再上奏表功,可他到底是一国太子,总不能把他宝贵的时间耗费在这里——说到底,京城才是权利之巅,他若是离开的太久,总是不好的。
故而,太子定了七月初起行回京,自然是只能早不能晚,早便叫人准备去了。
当然,离开之前,太子也没忘记多写几分折子上去给皇帝老爹。
成国公早前瞧江南情况不大好,便提前给太子捎了几个得用幕僚,其中一个就写得一手锦绣文章,现下替太子写起折子来亦是洋洋洒洒,字字珠玑,时不时的便要提一句“百姓皆是感念皇恩”、“无不感激涕零”云云——总结一下就是:说太子的功劳时,就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拍皇帝的龙屁时,更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当然,主要也是太子这里很有些事情可写,比如说这正在修建的昆山水坝——这水坝里头还有太子领头出的三万两呢,要是不在皇帝和朝臣面前表表功,这钱岂不就是撒水里都没个水花?又比如说是这难民安置救济的事情,为表真实可信,太子虽然把头功给了自己但也没忘了给孟其昌和江未明两个做事的人分了一些功劳。
作者有话要说: 哈哈哈,我终于回到早九点了(骄傲的翘尾巴)
虽然这一更有点短,不过还有二更在晚八点,到时候再见(*  ̄3)(ε ̄ *)
第139章 玉瓶
对于太子的这些行为,姬月白也并没有什么可说的。
当然, 回程路上晕船晕得站不稳的姬月白更没力气说些什么
因为时间有些紧张, 太子和太医的科学养猪计划没能展开, 姬月白这一回又是晕船又是生病, 等回到京城时整个人都廋了许多,不过也因此显出了少女弱柳般的纤细身段。
太子这一趟南下赈灾做的颇是不错, 也很有些功劳,所以他此次回京, 皇帝虽未出面但也特命谢首辅领着一众朝臣,亲自郊迎。一时之间,太子当真是称得上风光无限, 也算是暂时把底下的储君位置坐稳了。
等到了晚上,宫里亦是设了家宴,倒是难得的好气氛。
皇帝自是坐在了上首位置。虽然他早便看了许多明里暗里的折子,对于一对儿女在苏州府的事情十分了解,但了解归了解, 这一隔数月,心里头终究还是想的。如今见着儿子女儿回来,皇帝面上也带了些欢喜之色,便先叫太子上前来,仔细的打量了一番,然后又握着太子的手细细问了一些江南的事情。
太子早便与幕僚做过准备,此时答话亦是有条有理,从容不迫, 很有东宫太子的气度。
皇帝见了,心里更加欣慰起来:“我儿果真是长大了.......”做起事来有条有理,荣辱不惊,果是长大懂事了。
父子两人难得温情的说了一回话,见着张淑妃和太子妃都还在巴巴的等在一侧,想着她们也是许久未见太子必是想念的很......皇帝心下一软,也没在席上多说,摆摆手便叫太子先下去了。
太子依礼退下,又去与张淑妃等人说话。
张淑妃进宫时太子还小,她也算是一手带大太子,真是把人当做亲子一般疼爱。现下,她抬眼瞧着太子,瞧着瞧着,甚至都红了眼,只哽咽着道:“你这孩子,真是瘦了一圈,可真是吃苦了.......”又道,“有什么想吃的便说,可别委屈了自己,是该多补补。”
张瑶琴面上倒是仍旧是太子妃的端庄贤淑,只是垂眉敛目间神色温软,语声更是细细的:“殿下许久未归,母妃与我也是整日里担心,日思夜想的.......”她红唇微抿,日思夜想这四个字仿佛凭空的便添了几分旖旎。
一侧是抚育自己长大的姨母兼养母,一侧是青梅竹马长大的表妹兼发妻,太子一时也软了心肠,忙不迭的缓下声调与她们说起话来。
另一头,皇帝则是拉着姬月白说话。
比起太子来,姬月白其实瘦的更明显。皇帝看着也是心疼,拉着女儿在身边坐了,轻声道:“早便教你好好留在京里,偏你不肯,缠着闹着非要跟着去。现下吃着苦头了?”
虽太子的折子上没提,可皇帝其实多少也知道点儿姬月白在苏州的忙碌和病事,说着说着便不免又不免睇一眼面前瘦了一圈的姬月白,叹了一口气:“.......瞧你这可怜模样,朕都不忍心说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