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这俩人也算史上最快求婚了吧。
杨翊真的太开心了,碍于孩子的面,不然他一定把她抱起来转个几圈。
张新月这小孩儿特别上道,重要时刻完成后,她切换到照相模式,连拍了几张照片,然后点开看了看,孙老师笑的真的好甜啊。孩子们笑笑闹闹,直到天黑才回家。
日子甜蜜且平淡的过去了,来年夏初乌梅结果了。第一次种植,成活率并不是太理想,70%左右。由于药用乌梅都是青黄半熟品,6月初,村民们便开始一起去地里摘果子,摘好后一批批开始炕焙,那是大家集体新搭的专门用来炕焙乌梅的土家炕,连着家里的灶,因为要熏制30多个小时,孙恬恬建议大家分批来烧火,轮流熏制,为的是公平劳作,到后期分钱时不用为你多我少而闹矛盾。大伙儿没有异议。但由于没有经验,不知是火候还是时间问题,熏制出来的乌梅并不怎么太好,他们试了几小批,每次都不尽人意。
就在大伙一筹莫展时,程锐带着陈媛来了。
他看上去春风得意,意气风发。旁边陈媛则温婉知性,落落大方,孙恬恬很喜欢她。
中午孙恬恬特意做的比往常丰富些来招待两人,话题不知不觉间就谈到乌梅熏制的问题,程锐表示他这次来除了带着陈媛见见他们,顺便带了很多这里没有的药材和中成药,再然后就是想收购一些乌梅。
孙恬恬两人很惊喜,没想到时隔三年,程锐成了他们真正的金主爸爸。
饭后一行人去到乌梅的熏制地,程锐仔细察看了遍流程,觉得是闷制的环节不太对,他给出指导意见,村民按他的指示从新走了遍流程,30个小时后,果然炕出了合格的乌梅,黑亮饱满,果肉肥厚,品质非常好。
大家信心倍增,干劲儿十足的炕剩下的乌梅。
程锐则拿了一些,让孙恬恬熬些水,熬出来的乌梅金黄呈琥珀色,透亮清澈,孙恬恬又加了些白糖,给每人盛好一碗,酸酸甜甜,非常好喝。
“我开始崇拜我自己了,竟然能做出这么好的乌梅。”杨翊自恋的说。
“跟你有啥关系,不就买了点苗子吗?得瑟啥。”程锐毫不留情的戳穿他。
“什么叫买了点!那是很多好吗!再说没我这树苗,哪儿有后来这么多梅子。”
“没我告诉你闷制环节不对,你能做出这么黑亮的乌梅?”
“你不告诉我们,我们小恬恬也能琢磨出来。”
“那也是人小恬恬,跟你有啥关系?”
俩人又开始你来我往打嘴架。
陈媛有些诧异,想过去拉程锐,孙恬恬阻拦道:“别管他们,太幼稚,不吵两句辩个高下他们心里不痛快,习惯习惯就好了。”
第 51 章
程锐带着陈媛在山里度了两天悠闲的假期,期间还顺带看了个病。
村里一位四五十岁的妇女,脖子后头的筋缩着疼,头向后仰着时,不能平视前方,膝盖、足跟大筋骨都很疼,并且最近全身都被牵扯的很疼。听说村里来了位医生就想着请过去看看,程锐反正也闲着就跟着老乡过去了。
孙恬恬是见过这位妇人的,她病初期曾经找过自己,但她所学有限,只会医些小病小痛,这种复杂的疑难杂症,她并不会,所以当老乡过来请程锐时,她出去好奇,跟着一起去了。
她去,那她的连体巨婴杨翊自然不会落下。
一行人到那儿时,老妇满怀希望,竭尽详细的说出了自己的病情。这病已经很长时间,她的儿子曾带着他去外面看过,拿了些药儿子又匆匆回去打工,老人吃了一个月的药,但收效甚微,反而越来越疼。
程锐详细问诊摸脉后,觉得问题出在筋上,盖筋属于肝,独宗筋属胃,这妇人胃里有燥热致津液短少,不能养筋,筋骨痉挛,牵引周身疼痛。
他用了古代名医张锡纯的名方活络效灵丹打底,根据病人自身症状加薏米,知母,玄参和白芍,拟好后他才想起这里没有药,他带过来的药中并没有薏米和生明没药和乳香,他们还得去趟县城买药。
路上孙恬恬问道:“活络效灵丹我觉得已经很对症了,但为什么要加薏米呢?”
“因为《本经》里面说,薏米主筋急拘挛,活效里加薏米,能立竿见影。”
“哦……那知母和玄参呢?”
“生津滋液,她津液短少才致筋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