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青疼爱谢宛冬这个孙女,小事几乎无有不应,尤其陈姨奶奶这会儿正高兴着,更是有求必应,而且她也知道,谢宛冬这丫头,也求不出什么为难事儿来。
谢宛冬便说,“孙女儿这次能逢凶化吉,多亏佛祖庇佑,所以孙女儿想去皇觉寺拜谢佛祖。”
这事啊,应该的。
这三丫头心善大度,知敬畏晓感恩,饶是陈姨奶奶不喜许姨娘,也不得不叹一声,读书人家出来的孩子就是会教女儿,哪像那无知的小陈氏!
谢青去上朝后,谢宛冬在陈姨奶奶那又多待了会儿,得了些补品才离开,还要赶着去老夫人那里请安,幸好已经吃了早饭,还有些力气。
老夫人和小陈氏完全不同,小陈氏是厌恶姨娘,讨厌她们所生的儿女,甚至不必他们去请安,而老夫人呢,或许是从来没有在谢青那里得到爱重,就格外喜欢磋磨姨娘和庶子庶女,让自己心理平衡,故而,每日的晨昏定醒是少不了的,也就陈姨奶奶,有谢青做坚实的后盾,身子病弱为借口,免了她给老夫人请安的规矩。
去的路上,谢宛冬回忆了一遍有关老夫人的种种。当年的事,丫鬟仆妇们口口相传,原主知道的也不少。
老夫人段氏家里是江南富商,因缘际会之下认识了寒门出生的谢青,这段家虽然生意做得大,家里却没个做官的,却是看中了当时还未参加科考的谢青,将段氏嫁给了谢青,这谢青也果然争气,秋闱时中了举人,名次还挺靠前,就一鼓作气去参加来年的春闱,只是那时段氏就快要临盆了,不便跟着前往,就派了心腹丫鬟也就是现在的陈姨奶奶去伺候谢青,想着这陈姨奶奶还是谢青的远房表妹,定然会照顾妥帖。
这谢青不负众望的考中了进士,段家生意做得大,也认识京中的一些官员,颇费了些钱财帮谢青疏通让他到苏州做了一个县令,哪知道谢青没做多久县令,陈姨奶奶肚子就大了,段氏心里虽难受,但也知道这男人嘛,就没有不三妻四妾的,何况还是个做官的,又见陈姨奶奶生了个男丁,就抬了她做姨娘。谁知道啊,这谢青官越做越大,就越宠爱陈姨奶奶,可谢青在苏州做官,段家也跟着受了不少实惠,纵是段氏不满,却无人为她出头做主,家里人还苦口婆心的劝她,能忍则忍,不能忍也要忍,一定要保住这个官夫人的位置。
这一忍便到了如今。
虽然有些细节,仆妇们语焉不详的,可不难猜出,当初谢青和陈姨奶奶许是本就两情相悦,只是为了荣华富贵,才设局娶了段氏,让段家为他的仕途铺路,陈姨奶奶虽然不能做正经的官夫人,可她如今在府里的地位,还真不是段氏比得过的。
谢宛冬这么一揣摩也就明白了,段氏只要不是特别笨,也应该早看清楚了,可惜始终是晚了,也只能拿陈姨奶奶的儿孙出出气。
只当时她还想不明白,晚辈给长辈请安本就是礼节孝道,怎么就算是磋磨呢,而且原主也并没什么被刁难的记忆啊。
谢宛冬到老夫人这里的时候,不算早也不算晚,天已经亮了大半,有人折了腊梅进来,寒风送来香味,馥郁的香气像是被白雪清洗过,格外的清新宜人。
那两个丫鬟见到谢宛冬,忙跟她见礼,侯在一侧让她先进去。
进了正屋,谢宛冬被屋里奢华的摆设给晃的有些眼晕,地上铺着金玉满堂的羊绒地毯,左面放着雕了山水画的白玉屏风,右边金丝楠木的博古架上摆的全是玉雕,正面墙上挂了幅孙位的七贤图……
还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风雅不俗而无所不用其极。
谢宛冬默默地收回打量的目光,就听一个奶惜惜的声音怯怯地在叫自己,转头一看,一个六七岁的小丫头从椅子上滑下来,过来小心翼翼地牵自己的手指,“三姐姐,你都好了吗?”
第7章
谢宛冬想起来,这是谢二爷的另一个庶女,六姑娘谢宛蓉,才七岁,生母是同样不受宠的赵姨娘,可和许姨娘不同,这赵姨娘原本是二太太身边的二等丫鬟,姿色一般,也不大会讨好人,总是一副受了惊怕的样子,自是不讨人喜欢,连带着六姑娘也过的有些艰难,倒是许姨娘时不时会贴补这娘俩,这六姑娘便也与谢宛冬处出些感情来。
只是这次谢宛冬病重,如香雪所说,赵姨娘几乎没什么表示,也不许六姑娘来探病,小丫头就只敢夜里来偷偷瞧一眼,所以这会儿见到谢宛冬,便有些怯怯的,怕谢宛冬讨厌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