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幸福不迟到_作者:一饮一啄(52)

2019-02-15 一饮一啄

  …这个就是文中用到的方式。债务性融资构成负债,企业要按期偿还约定的本息,债权人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对资金的运用也没有决策权。

  (注:权益性融资构成企业的自有资金,投资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有权获得企业的红利,但无权撤退资金。)

  现在很多公司在发展期间,其实都从投资机构里融资。 比如99年,阿里巴巴刚起家是从数家投资机构融资的500万美元。

  虽然说是债权人一般不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其实也是可以干涉的!

  谢谢小天使支持,么么哒!

  第29章 崩溃的书贩

  中国都有哪些人卖盗版书呢?

  实体店的小老板,或者受雇于人的廉价劳动力,他们挎着篮子,推着小车,在清晨火车站或者人流量大的市场几元一本的贩卖盗版。

  随便拿到一本当红的正版,在印刷厂子花点钱就可以印刷很多,别人正版二十、三十,盗版就卖个十块,五块,读者可没有什么支持正版的概念,谁还不想省钱,难道为了一点点正义情怀多花“冤枉钱”么?盗版书贩进账如流水。

  盗版的行为,国内国外都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上就没有哪里能避过这一点,虽然清楚,但还是让人气愤。全国的盗版那么多,又不是一家,监管部门不作为,只有自己想办法了。

  这时候的普通民众生活都不富裕,能省则省,“维护正版”这个口号喊出来容易。

  但是除了深受其害的同行,很少有人在意。

  据回忆。相关部门真正严厉打击盗版据说还是很久以后的事,记得导火线…好像是因为定价300的《***法考试辅导用书》新出一周就在某几个网络平台上出现盗版,给法律社损失了2两百万过码洋,这一下子算是捅了马蜂窝。

  有能量的法律社立即发声,凡是低于原价七折销售的都认定为经营盗版的店铺,他们将会用法律维权。

  这声明起初没人放在眼里,盗版在网络上忙的不亦悦乎,隔着一台电脑,都以为无法追究自己的责任。

  知道被迫封住了店铺,或者真的成了被告出了“大事”,这才消停了下去,不敢再对这这家法律社编写的书籍出手了。

  其他的盗版书断断续续的又做了几年,直到书商出版联合反抗,才有些效果。

  虽然时间有点早了,但是于莹要做的也是按照后事那套经过检验的流程,用舆论引导,以法律维权。

  于莹联合了南北十几家报社、出版、书商,合作往里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今年年前的最后三期报刊都是在宣传盗版书的危害。

  书籍联合公会甚至做了访谈科普节目。实实在在当红作家给大家科普。告诉大家,盗版是在侵犯知识产权,是犯法的。

  希望大家即使不买正版,也不要去支持盗版。

  c市乃至省级的作协联合署名上书,要求相关部门加上监管,严厉打击盗版书籍。

  广告费用,科普报刊,投入了一笔不少的钱,但是明眼人都清楚,这次投入是有可能没有回报的,他们做好了最悲观的打算。

  不求效果立竿见影,但至少栽种下一棵希望的树苗,为后人树立榜样。

  于莹做完这些,没有立刻罢手,不够,她清楚只是舆论监督的效果微小,刀子不够锋利,割不回来被吸出的血,太亏了!

  于莹的桌子上放着一本新书,是刚刚在路边摊买来的。

  讲讲价,八块钱一本,真够便宜!

  她嗤笑一声,盗版便宜,是啊,看这色泽,看这纸质,看这排版!

  薄薄的封面,浑浊的字迹,连个条形码都没有,标个内蒙古出版、西藏出版社之类偏远的无法查证的出版社,掩人耳目。何必呢?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掩耳盗铃,不知道的知道也可能不在乎!

  横横竖竖那么多条街,那么多十元店小书屋都在买盗版,人多势众,想告都统计不过来,盗版书贩数着大把的票子,志得意满!只要正主不找来,谁也挡不住他们发财。

  盗版贩子还满意自己的决断和眼光呢,既造福了读者,又给自己圈钱,一举两得,谁也没想过原著作者和付出心血资金的书商的感受。

  都是自扫门前雪,哪管别人瓦上霜!

  于莹搞不了所有人,但是她要抓个典型,让做盗版做的最嚣张的几个书贩子把钱吐出来,既可以弥补弥补公司的损失,也能杀鸡儆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