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白富美_作者:肉燃燃(1205)

  他没再多怀疑,扫了眼车上的马振东,就别开了视线,继续往前走了,去跟几步开外的情报人员说让他们捎带沈克勤一程的事情。

  车上有空位,又是顺路,这也不是什么事,对方直接就答应了,“行,让你岳父过来吧,马上就出发了。”

  人家应下之后,还劝霍庭,“以后多小心一些,但是那个疯子说的所谓的下线你们也别太过紧张,我们会尽快将那些人都查出来,这两天他待过的地方,他接触过的人都已经展开行动了,甚至是他走过的沿路都已经展开调查了,相信不久会有好消息的。”

  “再一个,这些人都是他自己发展的,没有经过培训,也没有组织就是一盘散沙,跟以前的特务素质不能相提并论,你也别太担心,有情况随时保持联系。”

  “行。”霍庭应了,回头就又去招呼沈克勤上车,将人送走,他独自折返回来,又将整理出来的马振东的资料和信息备份拿出来看了一遍。

  马振东人虽然交出去了,事情也由情报机构接管,但是这家伙在石油城两年,跟他共事两年以上的同事也有不少,这边有没有他发展的下线,还有没有安全隐患也得再调查,关系到石油城的安全,这就是霍庭的职责了。

  看着看着,他的眉心就蹙了起来。

  从资料上看,这个马振东有四年当兵的经历,上面写着,他最初是国方队伍中的,但一直在后勤部门做饭,还没打过仗上峰就主动投降了,然后他们被收编了,不久后遣散回家,划成分的时候,因为他不是自愿入伍的,也没有做过危害国家和人民军队的事情,被归为被拉壮丁的贫苦大众。

  严格算起来,这倒也不全部是杜撰出来的假信息,他从四五年进Jun统,建国后不久就招工去了铁路部门上班,正好是四年,jun统的确是国方部队上的,不直接参加打仗,说是后勤也说得过去,而jun统内部有些人员是能够授予军衔的,所以他说是当兵四年也说得过去。

  这个信息是霍庭早就看过的,当时没觉得有什么,只是现在再将这段经历跟马振东人事档案上的评语结合起来,就让霍庭有些疑心了。

  每每工作调动,人事档案上都有老上级或是同事进行评语,这是惯例,马振东二十年来工作变动算上来石油城一共是四次大变动,另外还有部门的调岗一共有来自上级和老同事的评语三十余条。

  可能正因为明明白白的写着这段当兵的经历,所以马振东在生活中也没有隐藏某些在jun统受训时保留的习惯,也可能他刻意跟人强调过这段军旅生涯,从评语中时不时的可见到一些“战士风采”、“军人风度”、“纪律性强”、“要求严格”之类的字眼。

  现如今的评语有推荐信和领导考察意见的作用,写评语的人对所写的内容都是要负责任的,拿到这样表格的人一般是不敢粗心大意、草草应付,单从内容上来看也算得上是写得很细致了,有的甚至还举了一些事例来说明补充,正常说来,档案中的评语对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性格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就是公安局查案也会将评语当成佐证来对待。

  当然,因为马振东是个特务,他让人看见的肯定不乏刻意为之别有用心,所以,现在这些评语的参考价值就大大降低了,不过霍庭觉得抛开政治立场、道德品行不提,这里面多少应该还是有可取价值的,还不能完全否定,比方说对马振东的个性的评价。

  不是有句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吗?一个人想要刻意改变或隐瞒自己行为习惯不难,但想要从个性上根上,彻底的跟原本切割开,那就不容易了就是霍庭自己,现在想来,他病得最严重的时候,有些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一样的。

  霍庭将其中涉及性格的评语都用笔圈了出来,然后着重在其中两条“有原则,对事不对人”、“豁达、不记仇”上面划了横线,类似评论一共有八条,还有三个小事例。

  笔尖在上面点着,霍庭的思绪却从纸上飘开了。

  不对,有些不对劲,马振东对他仇恨情绪不对。

  对,马振东的确是有恨上他、恐吓他的理由,但是要恨,那该从他将人从集输站的大罐上砸摔下来,就恨上了,但是在此前霍庭跟马振东的几次接触中,他并没有感受到对方的这种仇恨情绪。

  他知道只是功亏一篑之时的不甘和死寂,心理战无声厮杀时候的凶狠恶意,以及受审时候强撑尊严的不屑,被嘲弄时候的愤怒挣扎以及不愿接受“真相”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