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女战士在七零_作者:晓渔天歌(6)

  一路顺顺当当长大,去年高中毕业她没了事干,整天就窝在家里,打小也没做过农活,家务活又有两个伯母在,便无聊了些。时常去隔壁串门子,一来二去喜欢上了住在隔壁的林知青。

  宁凤所在的地方是苍山县合力公社下的柳河生产大队,虽然上山下乡运动搞得热火朝天,但这里地处南边,分配来的知青不算多,这些年下来也只有五个而已。因此大队就没有为知青专门建住的地方,而是分派到了各个老乡家里。

  因为知青都有自己的口粮,虽然后来同样要挣公分,但大家想着人家是城里人有文化,多少兜里都有些钱票,便争着把最开始分来队上的知青要回了家。

  后来发现城里来的知青先不论男女,各个都没有乡下人壮实,干活也没那把子力气。等上头再有知青来,便谁也不愿意接收了。最后大队长只得领回了自己家,而大队长陆忠华的家就在宁凤家隔壁。

  柳河大队,原本是柳河村,也是附近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子。除了少数几户迁来的外乡人,大部分社员都姓陆、柳,还有少部分李姓。

  同姓的往上数几代保不齐就是一家人。不过宁凤家与大队长家的亲戚关系算是比较近的,大队长陆忠华的爹陆有贵与宁凤爷爷陆有福是兄弟,换言之陆忠华是宁凤的大堂伯。

  所以宁凤去他家,家里人都没说什么,反正都是亲戚,来来往往的很正常。再加上陆忠华的小女儿陆宁红就比宁凤大两岁,两人曾经还是小学、初中同学,不过陆宁红成绩太差没能上成高中。两人关系不好也不坏,一起长大总有个情份在。

  没曾想,就这么短短半年时间,陆宁凤的心思就全被住隔壁的林知青拐去了,心心念念就想要给人家当媳妇。

  第3章

  宁凤咽下了碗里最后一粒米饭,满足的喟叹一声,虽然并没有吃饱,但热饭食的滋味不要太美好。门外赵香兰的大嗓门响了起来——

  “凤儿啊,吃完了没?够不够吃,奶再给你添点儿菜?”

  原主知道在这个家她奶是做得了主的,因此与她奶关系好得很,小嘴也甜,一天到晚哄得老太太开心,除了闹着要嫁废材这事儿,日子是相当好过。

  她从小没娘,爸爸又一直在外当兵,但每个月的钱票可没少给,全都在老太太那儿攒着呢,平时家里有个啥需要,还都得老太太出钱。这钱又是因为宁凤得来的,两位婶婶也是真心实意的对她好。

  “奶,我吃饱了。”

  宁凤嘴里一边应着,端着桌上的碗便出了房门。

  陆家的房子墙体下半部分是砖石垒的,上面是木板与泥土混着的墙体,一溜正房全是瓦盖,因为这房子曾经是地主家的。柳河大队很大,只有宁凤家这一片儿是集中的屋舍,原是一户大地主家的房子,解放后被分给了农户们居住。当然不可能一户人居住,而是被七八户人家分着住下了。

  当年陆有福这房很穷,祖祖辈辈都是农户,他们家每代都只得一子传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房子都破旧得不成样,后来还直接塌了。幸好是姓陆,柳河村姓陆的都比较能干,因而能在分地主房子时占了个地儿。

  不过前些年他家壮劳力太少,分房子的时候也只得分了个侧屋。对于陆有福家来说,有房子住就不错了,也没得讲究朝向。

  直到赵香兰进门,接连生下三个儿子,令陆家人欣喜莫名,也因此赵香兰腰杆儿直得很,平时在家也是说一不二的主。后来娶进来两个儿媳妇,一口气又给添了五个孙子,队里人再也不敢看笑话,说闲话了。

  这屋子到底只是地主大宅子的边边儿上,一共只得三间房,本来陆有福家人少,随随便便就住下了。后来人口渐渐多了,就在两侧又建了茅草顶、泥土与草糊的土胚房,中间正好围了个院坝。厨房连着猪圈鸡舍则搭建在正房旁边,又用泥巴垒了院墙,马马虎虎也成了一个小院子。而且因为屋子在边儿上,围院墙的时候就围得大些,把左侧屋子后面的一片自留地圈了进去,紧挨着猪圈鸡舍。

  原侧屋现在是陆家的正房,因为老太太的偏心,除了中间的当作堂屋,两侧的屋子一间归了老头老太太,另一间说是三儿子一家的,但其实只住了宁凤一个人。前头两个儿子自然是住在另建的茅草屋子里,一人一边也没得说头。

  老太太还时常得念叨两句,这茅草屋子多亏小儿子拿了钱回来,才建得起来,老大老二两家人可要多多感谢才是。其实茅草屋子值当个啥,但两兄弟依然是连声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