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如昭华_作者:斯月一(121)

  纵然如此,巡城卫仍如颤悠悠的玉兰花一样,缩着身子噤若寒蝉。不待他冷眼看过,都不由自主地低了头,不敢造次。五百余人皆是秉声凝气,仿佛庭中空无一人,听不得半点声响。凝结的气氛似深冬寒冰,侵入人的肺腑久久不去,将人心困在其中,任你有十八般武艺也难以逃脱,不让出现丝毫喘息之机。

  不知过了多久,终是有人忍不住咳嗽一声,似平静的湖面突然蹦出鲤鱼跃水,带来水涌泉流,打破了良久的宁静,众人连忙趁机喘了口气。

  殷元昭面容冷肃,见他们如释重负,厉声问道:“成承,他们此举所犯军纪为何?”

  成承立刻朗声答道:“禀王爷,多出怨言,不听指挥,谓之构军,犯者当斩。调动之际,临阵脱逃,谓之狠军,犯者当斩。”

  两声“当斩”斩钉截铁地飘进众人耳中,巡城卫头快低到地上,面无血色,不敢争辩一句。

  片刻后,突然有一道声音响起。

  “卑职不服!”

  殷元昭瞥过去,见开口之人立在队伍之间,高昂着头,比之其他人却是鹤立鸡群。赵平宜凑到殷元昭跟前,说明此人正是领头人之一。

  殷元昭淡漠地看了他一眼,冷淡地说道:“你讲。”

  那个兵士用口水沾了沾干裂的唇角,道:“我们也是爹生娘养,也是一条性命。凭何安排我们来病迁坊。百姓的命是命,我们的命难道不是命,就该白白送死?”他愈说愈激愤,那晚被鼓动的情绪又渐渐上涌,声音不由越来越高,“已经有兄弟死了,日后得到的不过是些许抚恤银罢了,那点银子一家老小能指望一辈子吗?”

  其他人听了,面上都有松动,想来极是赞成。有一人说了心里话,几个胆大的见殷元昭无甚反应,也添上几句,无非是人命有高低贵贱,他们惜命何错之有。

  殷元昭眉宇不动,耐着性子听他们说完,不发一言。

  直到辩驳的人察觉不对,悄悄咽了咽唾沫收了声,庭中才又寂静下来。广玉兰自枝头跌落,轻轻落入尘泥的声音在人耳边滑过,好似晴空忽起霹雳,只等山雨袭来。

  殷元昭忽然开口,淡淡说道:“你们拿着朝廷的俸禄,想着个人小家,该是不该?”

  巡城卫沉默以对。

  殷元昭冷哼一声,转瞬厉声骂道:“一群只见私利、不知大义的东西!你们的俸禄何来!你们的吃穿何来!还不是靠百姓供养!没有百姓,巡城卫要你们何用!”

  底下有人口齿微微张开,想要辩驳却又不得其法,终是闭上嘴不言。

  “你们惜命,这道理不错,但惜命就不要从军!既然从军,就该承担起职责。临阵脱逃,聚众哗变,你们是想做什么?造反吗?要是在真正的战场上,你们这样做,死个千百次也不足惜。倘若敌人来攻,你们也要为惜命、为一家老小丢盔弃甲、弃城而逃吗!”

  赵平宜立在一旁,心中起起伏伏。殷元昭脸上虽怒容不显,但话中怒意仍是让人心中颤抖不已。

  他悄悄瞥了一眼成承,对方神色不见惊讶,想来是司空见惯。

  殷元昭冷眼一扫而过,继续道:“京畿大营十万将士常年征战在外,难道他们不惜命!他们在边疆保家卫国,为的是天下百姓安康,为的是朝廷长治久安,为的是不受外敌欺虏!要是知晓他们九死一生保护的,是你们这群贪生怕死之徒,他们作何想!”

  “不说他们,即便本王听了也是心寒!”

  赵平宜也低下头去。扪心自问,当初冯远生接到命令,头一个便是想起他来。他心中如何没有怨言,若不是靠山不牢,亦不想带领弟兄涉险。如今听殷元昭说起京畿大营,心中竟也生出愧疚来。京畿大营连年征战,虽说是虎狼之师,但突厥、奚族亦非弱小,常有伤亡。而金吾卫和巡城卫护卫上京,面对的不过是寻常百姓和匪寇,比之真刀真枪的战场,何其平静与幸运。

  “还有,朝廷不过刚下诏令,济世堂白夫人等上京医者五十余人,就自愿来到病迁坊。他们之中,有人年迈,有人正值青春。他们来此,只是想为百姓谋得一线生机。而你们呢,堂堂壮年男子,连他们都不如,有何面目苟活于世!”

  巡城卫被他训得面红耳赤,抬不起头来。

  “你们不是说高官贵族弃你们于不顾?本王乃殷氏后人,肃亲王之子,陛下亲封从一品郡王。如今奉陛下之命同你们一处镇守病迁坊,你们还有何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