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秦要亡了!_作者:青色兔子(156)

  直到皇帝下了封他做皇子启蒙老师的诏书,叔孙通才算是活过来。

  从接到消息开始,叔孙通嘴就咧着没合上过。

  皇帝至今只有一个孩子。

  他能做这个孩子的启蒙老师,那是多大的荣耀!搞不好,他就是未来的帝师!

  叔孙通仿佛已经看到未来的新君对自己称“老师”的场景。

  帝师,那是多么超然的地位!到时候连皇帝都要给他低头,更何况文武百官!谁还敢提他被“先帝”打屁股的陈年旧事?谁还敢叫他的绰号“孙子”?

  爽啊!太爽了!叔孙通抖擞精神、约着张苍上任了。

  学生正主是小团子,还有个伴读蒙氏阿南。

  两只五岁的小娃娃,就这么一入学堂深似海,从此童年是路人了。

  胡亥却是安排完两小只,部属好内廷,留右丞相冯去疾镇守咸阳,便准备启程东巡了。

  此前“惊心动魄”的小微服,把他自己搞到咸阳狱中去了,虽然最后有惊无险,还捡了张苍回来,可是却叫胡亥意识到,他之前想要微服私访的念头是很不靠谱的。

  这还是在帝国中心的咸阳,不提敌对势力,不讲刺客暗杀,单是本朝的律令,就能治得他寸步难行。

  胡亥及时转换了方案。

  从前周朝有专门采集民间诗句的官员,每到春天,这些采诗官就会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把收集来的诗句汇总编著,谱曲后演奏给周天子听,作为对民情的了解。

  据传这就是《诗经》的由来。

  秦朝没有这等官员。

  但胡亥是皇帝,他说有,自然就有了。

  秦朝法律不许民众议论诗书,主要是不许民众以古讽今。

  于是胡亥从咸阳派出十支官员队伍,也不采集诗句了,改为采集民间风俗,名为采风郎。

  他自己也混在其中,以采风郎的身份,巡视天下。

  按照计划,帝王的銮驾会在晚于他三日,从咸阳沿驰道出发,由左丞相李斯陪伴,底下无人知晓车上是空的。

  而胡亥本人,则早已以采风郎的身份,走在前面。

  这时候,就要感谢先帝信奉方士之言,隐匿行踪,使得文武百官,都摸不透帝王所在,到胡亥也保留了这一传统。

  出行之前,李斯与胡亥商量,“这第一站,陛下您想先去哪里看看呢?”

  胡亥端详着秦朝堪舆图,道:“我朝立足之本,在关中沃野千里,朕出行,当先在关中仔细查访。”

  李斯与胡亥的目光落在地图上同一处地方:郑国渠。

  郑国渠,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

  修渠人的名字就叫郑国。

  郑国原本是韩国人,作为间谍来到秦国,想要通过让秦国兴修水利的办法,削损秦国民力,减弱秦军战斗力。

  那是秦王政元年,嬴政只有十三岁,还是吕不韦当政。吕不韦商贾出身,有种天然的文化上的不自信,很愿意做能流传千古的事儿,比如使人作《吕氏春秋》,比如兴修渠道。

  郑国修渠过程中,做间谍的事情曝光了。

  事件曝光之时,嬴政刚刚亲政,被利益集团裹挟,不仅要杀郑国,还要驱逐在秦的六国之人。

  因为郑国一句话,先帝免了郑国死罪,并最终修成了郑国渠。

  郑国当时说,“我来修建郑国渠,不过为韩国续几年国运而已,却是为大秦立万世之功。”

  郑国没有吹牛。

  修成后的郑国渠,能灌溉关中四万顷田地,出产粮食可以供给秦国六十万大军,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后勤基础。

  胡亥出巡,怎能不去的帝国粮仓看看呢?

  第74章

  关中的重要性, 不只在粮仓这一点。

  国都咸阳地处在关中, 胡亥这皇帝要想坐稳, 一定得安抚好关中黔首。

  在他之前, 因为没跟国都百姓搞好关系, 而被群众逐出国都的君主也不是没有。

  西周的周厉王就开创了历史先河。周厉王为了改善朝廷财政收入,把京畿的山河湖泽都划为天子直接控制, 不许国都平民进入打猎开采;又派出秘密警察, 查到背后诽谤天子的平民就斩杀了, 使得人民道路以目——当时的大臣召公虎劝周厉王,还留下了千古名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没过几年, 镐京老百姓受不了了,发动暴乱, 把周厉王给赶出了王宫。

  周厉王一直逃到彘,从此成为了流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