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秦要亡了!_作者:青色兔子(313)

  于是发诏平阳,把这五万兵马仍是统归韩信率领,许其北上攻掠燕赵等地。

  其实就算这五万人马全给韩信,在兵力上,仍是不敌赵国。

  韩信所在的平阳北边,有赵国、代国,再往东北乃是燕国。所谓的代国,乃是陈余借田荣兵力,击溃常山王张耳后,扶持赵王赵歇。赵歇于是让陈余做了代王,但是因为赵国周围还未平定,所以陈余没有就封,而是留在赵高,派了自己的亲信夏说先去代国做相国。

  如今听说秦汉联军要来攻掠赵国,陈余在赵地,聚集起大军,号称有二十万之众,就屯兵在太行山口的井陉。

  虽说这二十万是号称,可是却也不容小觑。

  陈余在赵地经营多年,此处又是故赵旧土,真发动了黔首,说有二十万人马,那就真能有二十万人马。

  此时就算韩信与刘邦所有人马加在一块,还没有陈余的一半。

  所以陈余不虚,发信羞辱,“尽管来!我必取张耳人头!”,又发信“若是怕了,只管献上张耳人头,降者不杀”。

  对张耳的恨意,可以说是非常深刻缠绵,对得起他们“刎颈之交”的情谊了。

  刘邦心里有点嘀咕,跟张良商量道,“子房兄,你看这陈余是真冲着张耳来的,还是假冲着张耳来的啊?”

  背后的意思是,若真是冲着张耳来的,以张耳一人,免于一场实力悬殊的交战,还是划算的。

  张良自然听出了刘邦言外之意,可是他并不提及,反而是道:“不管陈余是真心假意,汉王您都不能交出张耳。一来这张耳与您有旧,早年您曾在他家中,一同饮食起居,交情人尽皆知;而张耳本人也交游广泛,所以项羽分封之时,多有为张耳说好话的,他得以做了常山王。现在张耳来投奔您,是认为您为人最宽厚义气,能照拂保护他。若是交出张耳,不但使汉王身边旧臣心寒,也叫天下有识之士不敢来投。”

  刘邦笑道:“瞧子房兄你说的,真是吓人——我只是跟你聊聊天,并没有想要把张耳送出去……况且陈余那小子我还不知道吗?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他就没个满足——走走,我们去看看韩信将军怎么谋划的。”

  韩信可没空闲聊天。

  他扎扎实实走访了一遍太行山北口,默记着能用的地形。

  赵兵有二十万之众,他与刘邦合起来也不足十万人马,更何况,他所率领的这五万人马,算不得真正的兵。此前定魏之战,乃是以多胜少,士卒并没有经过真正的杀戮。

  就在这种形式下,韩信探访到了一则很糟糕的消息。

  陈余手下有个谋士,给他出了一则不错的计谋——这计谋,对于陈余而言是妙计,对于韩信而言就是坏事儿了。

  这个谋士叫李左车,说起身世来,也是厉害——他祖父是李牧。

  李牧,那可是与白起、廉颇、王翦并称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战国末年,曾经有过“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可见李牧的能耐。

  而李左车作为李牧的孙子,也继承了祖上的足智多谋,更对兵法有研究。

  李左车得知秦汉联军将要攻来的消息后,深思熟虑,对陈余谏言道:“秦汉联军到我们的地盘来作战,距离他们的粮草大营千里之遥,士卒疲敝,且有粮草不继之忧。而我们占据地利,井陉此处山谷狭窄而又绵长,车马不能并行,是易守难攻的地方。只要我们坚守不出,就是拖也能把他们拖垮了。”

  李左车也请求三万兵马,从小道冲出,截断秦汉联军的粮草输送。

  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划后,俊秀的眉头拢起来,半夜不曾散开。

  李左车所言都是实情。

  若是赵军坚守不出,断他粮道,那么这一仗不必打他已是输了。

  第144章

  对于李左车的提议, 陈余在两可之间。

  一方面, 陈余自己也懂兵法,知道李左车所说,乃是稳重的行事方法, 可保万无一失。而另一方面,这种坚守不出的打法又让陈余觉得很憋屈, 他想象中, 该是主动出击, 生擒张耳,割其头颅才是。

  就在陈余犹豫之时,赵军却探得秦汉联军的消息,秦军只留了一万在赵地,剩余四万人马都调回了咸阳;而汉军却也只留了一万在赵地,余者由刘邦亲自率领,东进前往荥阳,要抢占敖仓。

  陈余大喜,于是否决了李左车的提议, 决定主动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