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主潇洒却痴情(上)_作者:非瑜非墨(68)

2019-02-13 非瑜非墨

  《论语》本是儒门圣书,问语所修之道表面与其相对,其实本质也有不少相通的地方。是故问语以前多少也接触过一些。

  当今读书人,皆尊孔孟,《论语》是最基础的教材之一,凡是读过书的人不可能对其中的内容一无所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么经典的话他不可能不知道。

  那男子起初诧异于问语懂得《论语》,而后听懂了问语话外之言,不由得羞红了半张脸。愠怒于一个无知的孩子,忘记圣人教诲,再加上对客人不礼貌,这句话中提到的三条,他竟然一条也没做到。

  男子支吾了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刚才口口声声说是这个孩子坏了自己的声誉,现在想来,败坏自己声誉的居然正是他本人。

  作者有话要说:

  将泛云:这卷名叫“我有嘉宾”,是说乘月山庄的宴会吗?莫非我又要打酱油了?

  作者:怎么可能?!你可是男主角,不经常出来刷个存在感可还行?

  第33章 真相大白

  问语看这男子的模样,也不指望他能道歉,干脆继续以“查明真相”为重,柔声问跟前的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扁担。”孩子答道。

  问语禁不住犹疑。虽说乡间不少人认为贱名好养活,但真叫起来也不能完全不讲究吧?叫孩子“扁担”,确定不会和家里那条长长的用来扛重物的东西搞混?

  正想着,孩子问一答十,指着那男子道:“他叫荀在右!”

  男子立即澄清,“跟人瞎说什么!我叫荀道左。”

  问语本来怔愣着不敢猜他名字是哪两个字,他这么一反驳,她反倒是明白了。“在右”就是那个“在右”,而“道左”想必也就是她能想到的那个“道左”,所以那帮孩子才嘲称他为“左右”。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这几句话出自《诗经·国风·唐风》,讲一棵杜梨孤独地长在道路的偏僻处,一心期望能有一个“君子”前来拜访。

  问语觉得这几句诗或许就是“道左”这个名字的出处。

  荀道左更是吃惊,不可思议地睁大了眼睛看问语,“你还懂《诗经》呢?”

  这次轮到问语轻蔑荀道左了,她跟着师父学的东西可多了,这人真是自作聪明,自以为是。不过她多年来训练出的教养不允许她露出那种表情,只淡淡道:“与其干拿那些诗词书本做文章,不如好好想一想,到底怎样才能真正做好一个君子。”

  你应该跟庭庄主学学。问语心中暗暗加了一句。

  荀道左略羞。他读书二十余年,自诩孔孟门生,才学过人,如今却被一个小女子嘲讽纸上谈兵,这让他脸面往哪搁?

  好在问语并没有兴趣继续追究,转而询问扁担,“你家锄头是什么时候丢的?”

  苏予诚给人治伤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她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自己找些事情做。

  扁担想也没想便答道:“就是今天!从今天早上开始,我就再也没有见过我家那个锄头了。”

  早上开始没见到?那么丢失锄头的时间是在昨天晚上?

  “那你记不记得你最后一次看到那个锄头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

  “我记得,昨天晚上,我爹娘回来的时候还是扛着锄头的。可是今天早上我却没看到,我爹娘也没找到。”

  “你家锄头一般放在什么地方?”

  “就靠在院子角落里。”

  只是放在院子里,被偷盗的可能性的确比较大。但仅仅因为荀道左住在自家隔壁,就断定是他偷的,也未免太过武断。

  问语思考时,目光本能地往荀道左身上瞟。

  荀道左注意到这目光,只觉得分外扎眼。他直着脊背睨向问语,“看什么,真不是我偷的。”

  “就是你偷的!”扁担听他不承认,上前两步抬脚踹他,被问语一把拉回来。

  荀道左条件反射后退了半步。

  问语无语又无奈,刚才他打得那么狠,也难怪这个孩子现在这么针对他。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还好他没计划还手,否则她一定会忍不住鄙视他好久。

  话说回来,按照扁担的说法,锄头丢失的时间应该是前一天晚上他父亲回家之后到第二天早上。窃贼总不至于傍晚在扁担家人还未休息的时候行窃,那样很容易就会被人发现。照这般想下去,或许行窃的时间范围可以进一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