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榻之郎_作者:兵不厌诈(338)

  但蒋良生所说的俱是事实,她在北地那段时间自是私下里了解过当地的粮田状况,甚至还为了助苏辄收复北地,后期能够顺遂的整顿恢复民生,借用霍公子的名义与凌风王远等人合作,从东海买卖囤积了不少稻米粮食。

  可那些钱粮店铺在她离开北地时俱都脱手转移到了苏辄的名下,即使她现在去找苏辄,说那些原本就是她的,能不能大方借她用上一用,以王爷的厚脸无耻来估计大抵也是不会承认的。

  这可真是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活该倒霉!

  这么一想,却全是那愚蠢太子的错,若非他鬼迷心窍整出这么多幺蛾子,怎会有今日她坐在这把烫屁股的蛟椅上遭受烤炙的光景!说不定当初苏辄故意向她隐瞒帝京的消息,也是早有算计,就等着在这里绊她一脚。

  实在可恶!

  这世上总不乏一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听了蒋侍郎的真知灼见,便是有人深表赞同的站出附和,“定王先前虽有不臣之举,但听闻昨日定王出宫后便迅速撤了兵,大军已退回京郊三百里外,不日将回转北地。可见,定王还算是重诺之人。想来定王也是为陛下以及摄政王的英明神武所震慑,感念旧情,自甘臣服。此时,若由摄政王亲自向定王借粮,定王定不敢吝啬!还请摄政王以天下苍生为重,及早做出表率,一解南地难民之苦!”

  阮清差点没忍住跳起来指着那位官员的鼻子大骂一声,放屁!说的这么轻松,你怎么不亲自去向那“大方”的定王借粮,看他会不会直接一袋子米将你砸死!

  阮清深吸了好几口气,方才将胸口那一股子浊火压了回去,微微瞪着一双大眼看向那满脸恳切的官员,道:“借粮一事还需仔细商榷……眼下当务之急却是如何安抚京外的流民,救援控制南麓山一带的灾情。本王观吴大人乃是关怀苍生胸有沟壑之士,方才的提议也令本王深觉睿智担当,若是由吴大人去负责城外的流民安顿事宜,本王便是再放心不过了。这样吧,关于借粮一事,本王会与蒋侍郎再做进一步的商讨打算,吴大人就代陛下和本王亲自去一趟南麓山,务必要安抚好当地的受苦百姓,为我尧国积善造福。”

  “摄政王——”

  “怎么?吴大人觉得自己难当重任?”阮清飞快的打断了那位官员,秀眉微蹙,“还是吴大人自恃年岁大了,担心路途艰远,吃苦受累,不愿为陛下分忧?”

  那官员顿时吓的面无人色,急急跪地,“下官——”

  阮清叹了口气,又一次打断了他的话,“吴大人今年也有五十了吧?说实话,作为本朝几十年的老臣,吴大人为国家社稷为黎民百姓操劳付出甚多,本王甚是感念,若要吴大人亲赴远地,本王也心有不忍,却是不该如此自私草率……”

  “摄政王仁善,下官惶恐!”那官员暗暗松了口气,强撑着瑟瑟的老身子骨磕头谢恩。

  阮清淡淡的“嗯”了一声,缓缓道:“既如此,本王便另寻一位年轻有力的官员去负责此事,吴大人便回家好生休养吧!”

  话落,那官员差点一屁股坐到腿上,连忙伏地高呼:“下官不敢!下官身为尧国朝臣,为百姓社稷便是抛头颅洒热血亦是分内之责!断无在国难之时逃避享乐的资格!下官虽年岁已大,但素日强练功夫,体格仍旧康健稳当,又何惧区区远途跋涉,造福百姓之幸事?下官自愿请命前去南麓山,挽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为陛下为摄政王分忧解难!”

  群臣俱是埋头替这位工部的吴大人垂了一把同情之泪。同时在心里暗暗鄙夷,说好的骨气可是都喂到狗肚子里去了不成?竟叫一个黄毛小儿逼到这个份上,也实在是蠢的无以复加了。

  殊不知新官上任三把火,摄政王便是再年轻无能,林林总总也能烧出一把火来。可别忘了人家可是连那嚣张跋扈的定王都敢拿捏的主儿,这么任性的戳人痛脚,人家没有当场将你烧成灰渣渣都算大度仁慈了。

  活该没眼力介,自讨苦吃!

  那吴姓官员也是后悔不迭,吓出了一身的冷汗,大冬天的,厚厚的朝服竟都湿透了一半,黏乎乎的贴在干瘦的脊背上,却是一动也不敢动,生怕摄政王一个不高兴便真叫他解甲归田含孙弄怡去了。到了第二天,会不会吴家也悄无声息的从京城宝地上蒸发不见,比纪家还惨?

  一片沉沉的屏息声中,良久才响起摄政王绵软清脆的嗓音儿,“如此,甚好!那便有劳吴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