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夫妇是久负盛名的史学家,因为在国外留学多年,很擅长结合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中国历史,而且两人是同学,互相启发互相进步,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在恶劣的环境下写就了他们的成名作,奠定了他们在学术界的地位。
苏氏夫妇是清高的人,对外界的赞誉并不放在心上,但刘好好是个乡下青年,她竟然把他们的书读了十几遍,可见他们的书流传之广,影响力之大,这就是最好的恭维。
苏素云一脸嘲讽,刘好好知道她父母写的书,肯定是庄立军给透的底,否则她一个农村人能见到书都很难得了,怎么可能读过十几遍?为了显摆自己,真是吹牛不打草稿。
她决定要给刘好好这个爱出风头的女人泄泄底,狠狠地打她的脸,“你这么喜欢我爸妈的书,还读了十几遍,那就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吧。”
苏素云说的话很在理,完全没想到女儿在打什么算盘的苏氏夫妇也都一脸期待地看着刘好好。
“二老是大家,老实说书里的每一点给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要找出印象最深的一点还真是不容易。”刘好好一脸为难地说。
“呵,你少装模作样了,我看你压根就没看过书,只不过是好出风头而已,为了讨好我爸妈,胡吹牛皮,可惜吹上天的牛皮终究是牛皮,总有破的一天。”苏素云看着她不屑地冷笑。
她的话太过刻薄,庄南生和庄立军都不悦地皱起眉头,就连苏氏夫妇也一脸难堪,觉得自己的女儿太过为难人家小姑娘了,无论她是不是真的看过他们的书,会这么说就说明人家是带着善意奉承他们的,苏素云这样不留情面地让人下不来台,实在不地道。
刘好好没有生气,也不觉得难堪,只是朝苏素云笑了笑,这才对表情尴尬的苏氏夫妇说,“如果非要说印象最深的一个观点,就是二老提出的,历史就是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什么对错之分,能够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真的很不容易。”
这个观点看起来十分寻常,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可是能坚持的人却不多,他们最让她钦佩的不仅是才华,而是风骨。
苏素云的父亲苏弘毅和母亲杨平对视一眼,脸上很是感慨沧桑,“是挺不容易的,差点就坚持不下来了,为了这个观点我们关了好几年牛棚。”
“你们的坚持让我们这些年轻真是受益匪浅,另外二老在书中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论述,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刘好好从书中关于秦朝政治体制的论述一直谈到明清,滔滔不绝却又精炼概括,每一段都加上了自己的思考和感触,苏氏二老刚开始还只是礼貌地倾听,听到后头都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全神贯注地听着她的话。
第二百四十章 “好意”
苏素云的脸色则一点一点变得铁青,刘好好每说一个字都在“啪啪”地打她的脸,她没有说谎,她是真的读过,还读得很深很透。
她一个农村人把这种学术论著读得这么深刻做什么?十有八九是冲着她来的!
“不容易不容易,你年纪轻轻就能有这样深入的思考,可见刚才说读了十几遍所言非虚啊!”苏弘毅由衷地赞叹道,“我们的书现在应该不好找了吧,在你们农村也能读到我的书吗?”
他的话没有半点歧视的味道,是发自真心的好奇。
“我是在省城的图书馆里借的,一下子就被书里的观点迷住了,读了一遍不过瘾,一连读了十几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当然这书是她前世父亲买给她读的,第一遍读的时候她还在上高中,苏氏夫妇早已作古,因为他们的书没有多少学术腔,十分通俗易懂,因为是真的挺喜欢这本书的,所以后来在不同的年龄段,她读了许多次,的确是有很多感受。
苏素云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会真的读过这本书,还一连读了这么多遍,她在心里很畅快地欣赏着苏素云被打脸后的气愤和难堪。
“如今像你这样爱读书会思考的年轻人不多了,你对历史一定很感兴趣吧?”苏弘毅见猎心喜,这么善于思考的孩子真是一棵好苗子啊。
“与其说我对历史感兴趣,不如说是对现实感兴趣,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觉得历史的观点对现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谁也没有察觉到,刘好好已经将谈话的主导权拿到了自己的手上,这一桌子的人,每一个都在认真地听她说话,就连最厌恶她的苏素云和庄立红,也没有漏听她的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