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掇的见闻_作者:大鸟飞天(39)

2019-02-05 大鸟飞天

  这些也有着鲜活生命的动物与人类的和平相处的生存中,人类却在逐渐地扩大占领动物的生活领域,甚至于侵占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动物的栖息地越来越小,动物在艰难的生存环境的条件苦苦地挣扎的镜头,被一些爱好动物的人用纪录片的形式记述下来。

  是想告诫人类,让人们去珍惜与爱护动物,因为地球上生物圈需要相互依存,给予动物一个相对的生存空间也是为人类自己着想,不要在进行人为的破坏,破坏生物链的偷猎动物的行为是可耻的,人为了私利,不惜大肆猎杀这些濒临绝境的动物。

  现场一个摄影师跟踪了大象的行踪,解读了自然界的残酷,大象与人类发生了冲突的整个过程。人类的人口数量在急骤的增长,不得不占领了大片的森林资源,把这些生活在原始森林状态下的动物们驱逐出了领地,这些动物的生存空间逐渐地减少。有时动物们不得不去与人类进行争夺地盘的战斗,所路过的地区,动物们践踏了人类的庄稼,糟蹋了粮食,这些动物的行为却遭遇了更加悲惨的命运,引来了杀身之祸。

  讲述人如实地把对大象的行踪设下了悬念进行叙述,这样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只做了母亲的大象,领着刚出生不久幼小的小象,在非洲国家一处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缓慢的行走,开始讲述大象生存的艰难历程,大象群食量非常之大,需要经常性的迁徙不断地改变地区来满足整个大象的食物的需要,于是不得不进行长途跋涉,路过河流时,对于小象是严酷的考验,弄不好会在渡河时,小象就会被淹没了丢掉生命。

  在跟踪大象群,大象安全地渡过了湍急的河流,没有发生不测。但还是为这些大象捏了一把汗儿,摄影师拍摄下了另外的一组镜头,另一大象群中,一头母象也领着自己的儿女,一头小象不慎扭伤了一条后腿,大象群的行进的速度放缓了,唯恐脱离了大象的群体,这个时候,只有小象的母亲会放慢速度来陪伴着这只还未成年的小象缓慢地行进速度已经无法跟上大象群的速度行进,脱离了大象群意味着可怕的恐惧危险的存在,母亲庞大的身躯,缓慢地行走,不得不去照顾着自己孩子,多么像人类一样的行为呢。

  这个时候有一只大象倒下了,庞大的身躯倒在了泥泞的水塘边,似乎这头大象再也站不起来了,在倒下的大象的躯体旁边有一群大象围绕在死去了的大象的周围,用长长的鼻子闻着死去了的同伴身体散发出来的气味,以此来对同伴的死表示寄托了哀思与悼念,这些怪异的行为好像是人类的行为,引起争议式的探讨。

  也许这些庞大的身躯里,也有着人类高度发达的智慧头脑与情感,但是上天不公平的,没有给予这些灵性的动物们灵活的手脚可以去制造工具,也许这是一种遗憾。

  但是大象的情感世界与人类有着多么相同之处呢?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不仅产生了同情心仿佛受到了启迪,生存的苦难艰辛,蹒跚的步履维艰,透着生存困惑,大象的生存范围越来越小但大象却依然在困境下挣扎求得生存,这给予人类的启迪在艰难困苦下求生存。

  第43章 第 43 章

  讲述写红楼梦因果

  电视台正播放某作家精心策划讲述红楼梦写作的故事,《红楼梦》迷津津乐道,想得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为什么没有完成这部旷世奇书的后半部分的满意解答。

  这位现代大作家,做出了一个令红楼梦迷产生悬疑的解读和解释,观点是作家已经把这本书完全的写成了,很可能早在当年借阅时给弄丢了,或者说作家自己销毁了。

  不过从书中看,解读时,没有任何可疑之处,认为作家会自己销毁掉自己的作品的猜测是不可能,可信度不高,很有可能是被别人借阅时弄丢了后半部分。

  怀疑这半部分仍然留存于世上,说不定什么时间内会有人惊奇的发现,还给世人一个完整的红楼梦读本。

  这样的探讨方法有什么意义吗?我不知道,但是我对于这本书只是在年轻的时候狼吞虎咽地通读过,后来只是通过观看了红楼梦的电影才了解了概述。那些诗词般的文章句式让我曾经难懂,时至今日,仍然没能多余的闲暇去理解那些字斟句酌的字面,读惯了白话文的我,自然对这些体裁不是十分的感兴趣。

  读的时候还是感觉到了那种词语的优美,带来的那份享受,特别是那些美妙的字词用的绝妙,感受到了作家深邃的心理感召力,曹雪芹曾在开篇目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人类的心理活动,其实在我看来一切的词都不十分的重要,这个人在清朝年间的科举制度下不能入仕途,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当成了精神的力量来追求,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情感世界的创作中,写绝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