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个个是皇帝_作者:元月月半(411)

  太子也很无奈“父皇,他们走之前,儿臣千叮咛万嘱咐,到关外就写信回来。可是他们又把儿臣的话当成耳旁风,儿臣恨不得现在飞到关外揍他们。”

  “三郎养的三只鹰也没回来?”刘彻问。

  太子老老实实说“没有。前几日二郎领着四郎去东市看他铺子生意如何,路上遇到舅父府上的家奴被请去舅父府上,舅父也在问两个孩子有没有写信回来。”

  “他们走时也没问仲卿此行该怎么打?”刘彻问。

  太子“没有。昨日平阳长公主还带着卫伉和卫登的妻去椒房殿,母后把太子妃召过去,也是询问前线的事。”瞟一眼刘彻,见他脸色奇怪,“父皇,大郎和三郎带着药包,八万大军不可能全军覆没,匈奴没这个能耐。遭逢不测必然有人逃回来,如今边关没消息,儿臣认为没消息就是好消息。”

  “但愿如此。”刘彻道,“三郎的鹰飞回来,立刻向朕禀告。”

  正月二十一,下午,三郎的鹰回来了。还是两只白鹰一起回来。两只鹰各带一封信,一只鹰翅膀写父,一只鹰翅膀上写祖。

  太子把写“父”的鹰给史瑶,就带着写“祖”的鹰去宣室。刘彻打开信,看到匈奴单于又死了,简直哭笑不得。看下去,信上写此行歼敌不足四万,刘彻依然很高兴,毕竟大郎领兵捣毁了匈奴单于所在的城。

  随后刘彻昭告天下。诏书发到四面八方,三郎一行还没回来。长安城内的春暖花开,大郎和三郎才回到长安。

  此时三郎的王府也建好了,在宫里休息几日,四月初,已有十八岁的大郎、二郎和三郎也搬到各自王府去住。

  以前三兄弟都住在长乐宫,四郎找兄长很方便,现在三人住在宫外,府邸甚大,找兄长不方便,四郎到大郎府上就指着墙说,“大兄应该在这里开一道门。”

  “为何?”大郎不解。

  四郎“我去找阿兄直接从这里走就行了啊。”

  “真会出主意。”大郎道,“问过二郎吗?”

  四郎“我现在去找阿兄。”转身往外走,突然想到,“大兄和我一块去,我到阿兄府上再回来得两炷香。”

  “没有在墙上开门的。”大郎道,“小心母亲知道了揍你。”

  “什么不能让我知道?”

  四郎浑身一震,扭头看去,史瑶从桃树后面绕过来,“母,母亲何时到的?”

  “刚到。”史瑶道,“大郎,这院子怎么跟花园似的。”

  大郎“这就是花园,母亲。孩儿住在后面。母亲没来过吗?”

  “你和三郎出去这段日子,都是二郎和四郎过来。”史瑶道,“早先天冷,我不想出来。后来担心你们,也没心思出来。四郎,刚才说的话再说一遍。”

  四郎眨一下眼,“母亲,小阿兄要教孩儿种地,让孩儿知道粒粒皆辛苦。孩儿得去找阿兄了。”

  “是吗?”史瑶问。

  作者有话要说  月半真有种感觉快完了

  第142章 钩弋夫人

  大郎“三郎是说过。孩儿觉得没必要, 三郎说很有必要。”

  “那我领你去。”史瑶道。

  四郎傻眼, “现在?”

  “不然呢?”史瑶反问,“再过一个多月,庄稼就熟了。”

  四郎眨一下眼, “庄稼快熟了,孩儿现在种也晚了吧?母亲。”

  “别担心。”史瑶笑眯眯道,“我们不种庄稼,我们种菜。青菜半个月就能露头, 一个半月后就可以吃了。”

  四郎张了张嘴, 猛然转向大郎, 母亲说的是真的吗?

  大郎又没种过菜,哪里懂啊。干脆说,“母亲什么都懂。”

  “走吧,小太孙。”史瑶道。

  四郎苦巴着脸,“母亲,天快晌午啦。”

  “正好,我们到你阿兄那里用饭。吃过饭下午再种。”史瑶道,“大郎也一起来吧。”

  大郎拉住四郎的胳膊, 笑着说,“以后别再跟母亲玩心眼, 母亲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

  四郎现在知道了。

  一家六口,四郎最小,太子不惯着四郎,也做不到铁石心肠。四郎又是史瑶十月怀胎生下来的, 哪怕知道孩子不能宠,有时也忍不住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