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3HDB就像一个禁地,没有人敢碰触。
霍闵恩怎么也没有想到,陈珂冬居然会选择这个主题。他唯一能想到的合理解释是,珂冬是新人,不懂这段过往。她无知则无畏,故而无意中踏入了众人避之不及的禁区。
然而随着展示继续,霍闵恩否定了这个推断。
台上的这个小姑娘应该是知晓这段过往的。她和她的团队所设计出来的“感应者”就是当年那场事故的应对方案。人工合成的双键以极快的速度覆盖R-3HDB,并在感应到未受标记的油分子时迅速引导R-3HDB改变路径,成功避开非目标油源。
霍闵恩的眼神从困惑到惊讶,最后变得有些捉摸不定。在他看来,珂冬展现出来的这个“感应者”无论从技术还是从功能上看,都稍显稚嫩。可就是这个粗糙且尚在萌芽期的小东西,给他带来了无法言说的震动。
这么多年过去,所有人都在逃避R-3HDB,如今终于有人站出来做了这个展示。弥补R-3HDB的缺陷并不是什么技术难题,霍闵恩自认如果由他来做这个项目,他会比珂冬做得更好,但问题是他不敢——这个圈子里的其他人也不敢。R&D曾代表了一座神坛,没有人敢尝试攀登。后来神坛坍塌了,更没有人愿意去尝试,因为大家害怕自己会摔得更惨。
如今这个僵局被台上的小姑娘打破了。
霍闵恩说不清自己此刻到底是何种心情。他下意识摸了摸衬衣口袋,却摸了个空,这才想起来他把那张被他奉为“信仰”的照片交给了珂冬。而此刻,那张照片正和那个姑娘一起,安静地站在耀眼的液晶显示屏前。
三十分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珂冬结束了展示。这个展示和她无数次演练的一样,流畅而顺利,连时间都卡得分毫不差。
接下来最重要的环节来了,她转头看向评委席。她不知道评委会拿什么样的问题为难她,不过她倒并不怕刁钻的问题,她只隐隐期待能有机会和劳伦兹或者那位评审首席来一次对话。
这次初赛的规模已远超出了她的预期,霍闵恩的惊艳展示以及评委席上极具分量的学者激起了她藏在身体深处的斗志,紧张、忐忑和焦灼已不自觉化作一股颤栗的兴奋和激动。
展厅门口,黎松不禁弯了弯唇角。他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珂冬此刻的情绪。他理解这种兴奋感,那是对某一领域的热爱和对同行的钦慕所产生的斗志,期待同高手过招,并希望得到同行的认可。
他一点儿都不担心提问环节。他知道,她会答得很好。他的小姑娘,像一块掩不住光芒的璞玉,明媚又生动。
提问环节开始了,可是评委席却沉默了。这样的沉默在先前的展示中是没有出现过的,霍闵恩不禁为珂冬捏了一把冷汗。
终于,有评委率先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没有难度,珂冬不假思索就答了上来。接下来的几个问题都不痛不痒,唯一的两个技术性问题也中规中矩。
问题简单易答,珂冬的心却越来越沉。这并不是一个可喜的走向,浅显的问题对应粗浅的展示,而她觉得今天自己的展示虽然不算完美,但值得更有深度的问题。
她隐约觉察出了评委席间不同寻常的氛围,但她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
终于,坐在评委席末端的一个评委打破了沉默:“你为什么选这个主题?从你的展示可以看出,这个主题是基于R-3HDB菌的一个修正。这是一个博大且很有难度的主题,我很好奇,你是基于对自己实力的自信选择了这个主题,还是只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
这个问题一出,全场哗然。这无疑是一个相当不客气的问题。
场外,观看着液晶显示屏的所有人同样目瞪口呆。葛名远气得爆了一句粗口:“这个评委脑子是不是有病?”
珂冬微微一愣。她并非被难住,她只是惊讶于这个评委在提问里所蕴含的浓浓的个人情绪。
霍闵恩皱眉。作为评委,这个问题问得很不专业。但他知道,珂冬躲不过这个问题。
珂冬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下意识往门口的方向看了一眼。黎松依然靠在门边,温和地望着她,甚至在她看过来时冲她调皮地眨了眨左眼。
她不禁莞尔。
“我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很简单。我不想看到R&D的研究成果就这样无人问津。”
无论场内场外,所有的观众与评委瞬间安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