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为人子,为人兄,为人夫,为人父,我也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总不能为了自己的理想,放下一大家子吧?”
更何况,他家周兄跑出去,那是公差,为皇帝分忧,他跑出去算什么?
谨彦听了点点头,然后道,“哥,你回兵部当笔贴式的事,运作得如何了?”
把谨行安排到御书房当笔贴式的事儿,自己和杨氏是说了。
不过,也没这么快能运作到位。
而且只要谨行一天没进御书房,都会有失误的空间,比方说哪位权贵突然横插一手的。
所以,还是先回兵部占着自己那个位置比较好,进可攻,退可守。
“妹妹,你也知道……”
一说到这个,谨行就有些郁闷。
别看现在没战局,可兵部的笔贴式也不是这么容易进的。
当年谨行之所以能够考进去,一方面,也是有真材实学。
另一方面,苏老爹刚在京中述职,帮着运作了一番。
再者,那时候沈三也在当官,大家伙自然要给些脸面。
可现在,沈三罢官在家,谨行的伯父虽说出去当官了,可是那是降级的。
谨彦虽说所在的部门又清又贵,可并不是实权部门。
因此,谨行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铺子宅子和庄子上。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贵女当家》,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第八十一章 各有心思
谨行想得很清楚,之前为了他的前程,家里已经花费一大笔银子了。
现在还会有两个弟弟,自己总得把这些银子赚回来吧?
父亲还没有出去跑官呢,他急什么。
父亲擅长农事,那他就做家里开源也好啊。
想当年东府,二伯不也是做生意帮衬家里一把的。
更何况,他觉得他的性子吧,并不擅长钻营,还真的不怎么适合去六部当官。
还不如静下心来,一边好好读书,一边帮家里开源,到时候考上了进士,再想别的法子。
谨行觉得,自己其实挺纠结的。
他想科举入仕,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
可又怕,万一他永远科举不中,到时候,永远在家这么读书的,多费家里的口粮。
总不能之前靠父母养,后来靠媳妇的嫁妆养吧?
虽说这样的人大把,可他并不想这样。
一直以来,他都是这么矛盾中渡过。
相反在守孝的这段时间里,他倒是觉得,日子过得挺充实的。
读书读累了,跟着父亲下下田种种地。
天气不好的时候,去巡视铺子。
再空些的时候,帮着去请大夫来给娘检查身体。
送大夫的时候,顺便问问娘这么大的肚子要注意些什么。
还把妹妹让周泊桐送回来的那些要注意的事项,和大夫们探讨一番。
每天这么忙碌的,倒是没办法想些乱七八糟的了。
现在妹妹这么一提,他又有些开始乱想起来了。
对于这些,谨彦是不知道的。
在她看来,李大人虽说不是首辅,可为人方正,两袖清风,学识高深。
自已跟在李大人身边才没多久,就受益匪浅。
妙书都夸她,这段时间的字有些风骨出来了。
不像以前,那字虽然也不错,但怎么说呢,文人该有的风骨,她没看见。
虽然她本来是觉得,现在的字和之前的好像差别也不是很大。
不过,妙书那是超超高级知识份子,和自己这种半桶水的不一样。
妙书喜欢自己不假,不过,具体到哪一点的夸奖自己,还真的特别稀少。
因此,她有些飘飘然了。
到了第二天,谨彦便跟着父亲还有兄长去了隔壁东府,杨氏肚子太大了,苏氏便陪着杨氏。
沈振光虽说出去只当个五品的知府,在一些人看来是有些憋屈。
不过,他的二房也和他说了,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
韩信都能忍胯下之辱呢,所以降级总好过之前一直闲赋着吧。
自从沈振光得知自己去大同当知府之后,就常把沈三叫过去“请教”。
谁叫沈三有当过广州知府的经历呢。
谨彦过去的时候,发现大伯二伯四叔正聊得欢,一点也看不出,之前因为分家,斗得脸红脖子粗的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