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田种良缘_作者:叶染衣(966)

  李婆子用筐子装了几个鸡蛋和几根黄瓜给铁蛋娘,说请铁蛋去念信。

  铁蛋娘爱贪小便宜,自然是笑呵呵收下了,说没事,她家铁蛋读书可用功了,识字呢,只管带过去念。

  铁蛋跟着李婆子到了大吉村,见到张家小院门口围了不少村民,全都是来凑热闹的。

  张老头是去年九月份中的举,今年正月上的京城。

  一般来说,如果会试不中,四月份就该回来了,可如今都过去这么几个月了,还不见人影,要么是出了事,要么就是会试也中了,当了官留在京城不回来。

  之前还有人打趣李婆子,说她男人怕是考中了飞黄腾达了,抛下糟糠之妻自己留在京城过逍遥日子。

  李婆子呸了那人一脸,心里却隐隐发慌。

  她没日没夜地盼啊盼,终于盼到书信了,听带信的人说,托他的老爷子是庶常馆里的人。

  李婆子大字不识,哪里晓得庶常馆是什么地方,只要想到这是她男人托人带回来的书信,她就高兴。

  张家三个儿子和儿媳也都在小院里站着了,见到李婆子带了铁蛋进来。

  大儿子催促道:“娘,不是说爹带了书信回来吗?你不拿出来让大伙儿瞧瞧,跑啥呢?”

  李婆子一听就来气,“我直接拿给你你有那本事看得懂?”

  大儿媳眼尖,瞅着铁蛋,“这不是邻村的铁蛋吗?听说是个读书人,你快给念念,看信上写了啥。”

  李婆子这才进屋,去枕头底下把仔细藏好的信给拿出来递给铁蛋,铁蛋打开,照着上面念了一遍。

  信上前半部分说了张老头入京之后的情形,大致描绘了一下京城的繁华风貌,中间部分说他会试中了,之后参加殿试,被皇上点为二甲进士,如今被选入庶常馆做了庶吉士,太子殿下见他没银钱购置宅院,就赐了一处二进小院给他住着,还说在京城一切都好,让家里人不要担心。

  三家人一听爹当了官,眼睛都亮了,催促铁蛋,让他快瞅瞅,后面还说了啥。

  铁蛋抬眼看了看这几个儿子儿媳的嘴脸,有些无语,继续念。

  信的最后很简单,就是让李婆子把家里的田地牲口都想法子安排妥当以后,收拾东西先去府城,然后跟着商队入京,又交代了李婆子到京城以后去某个书斋等着,他会来接她。

  看到铁蛋合了书信,三家人齐齐一惊,“这就没了?”

  “没了。”铁蛋道。

  二儿媳急了,“你是不是看漏了?”

  公公当了大官,先不说小气吧啦的也不送点金银会来接济接济家里,上京安置这种事,怎么能只想到老妻不想到儿孙呢?

  “真没了。”铁蛋扬了扬手中的书信,“你们要是不信,再去找人来念就是了。”

  三儿媳先酸起来,“我就说嘛,爹压根没把我们三郎当成亲生的,自己做了官留在京城吃香喝辣,把我们搁在乡下种地喂猪,外人哪怕是做做样子,见了面都还能问声好,爹可倒好,千里迢迢送封信来,半点没提儿孙,光顾着自个儿了。”

  乡亲们一听,也指手画脚地议论起来,说张老头实在是太自私了,好歹是亲生的,你自己做了官享了福,也不想着让儿孙沾沾光,光是把老妻接过去顶啥用,这么大把年纪能再给你生一个孝敬你还是咋的?

  李婆子气得肝疼,指着三媳妇的鼻子就骂娘,说老头子去年中了举,朝廷给了二十两银子的路费,你们跑来哭要买猪要买田,把老头子的路费都给诓走了,年初上京的钱都是跟镇上丁举人借的,到现在还没还上呢,今儿个晓得老头子当了官,一个个做嘴做脸给谁看,你那么能耐,让你男人自个儿考去!

  村里人一听,傻眼了。

  刚才还数落张老头的那几位也没了声儿。

  早听说张家三房儿媳因为不满张老头读书闹了分家,是李婆子养猪捡鸡蛋卖了换钱供自家男人读的,还有人说,李婆子连嫁过来的那点嫁妆都拿出来,全押在张老头身上去了。

  那个时候村里人谁听了不嗤笑一句李婆子傻,张老头都多大年纪了能考上?有那闲钱给他买笔墨纸砚回来浪费,倒不如多买几亩田,来年还能多收些粮食,庄稼人嘛,不怕田多,就怕手脚不勤快,只要地里去得勤,哪愁饿肚子,李婆子也不至于每天守在鸡窝边一个一个地数鸡蛋去卖,东拼西凑,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外人看了都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