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华亭_作者:蓬莱客(154)

2019-01-06 蓬莱客

  原来冯恪之一早就已经走了。

  “说回上海有事!”

  冯老爷提及儿子大清早突然离开的举动,语气里还是带了点抱怨和失望。

  “什么事这么急,昨晚还一声不吭,一早竟说走就走!连我叫他等你下来,先和你话个别也不肯!”

  孟兰亭感到微微意外,但也暗暗松了口气,若无其事地陪了冯老爷片刻,就提出告辞,说打算回一趟老家。

  “谢谢伯父之前为我打听到的关于我的弟弟的消息……”

  一提及弟弟,她心里就又是一阵难过。

  顿了一顿。

  “去年底我出来时,有点匆忙,家里还有些事没有处置。现在也该回去了。”

  这一次孟兰亭过来,冯老爷本是想留她长住的,自然极力挽留。

  孟兰亭婉拒,但态度颇是坚决。冯老爷也体谅她的心情,虽不舍,亦不再强留,说派人送她一程。

  冯令美和昨晚留宿在这里的几个姐姐也陆续起了床。

  弟弟对孟家小姐的态度改变之大,但凡有眼的人,都能看得出来。

  就在昨晚,看着弟弟和孟家小姐出双入对,宛如璧人,大家都还乐见其成,背地里已经开始咬起耳朵,无不期待。

  没有想到,不过一夜过去,不但弟弟一大清早莫名其妙地跑了,现在连孟兰亭也说要回老家了。

  几人一头雾水,更是有些失望,但在孟兰亭的面前,也不好表露。

  在冯老爷的挽留下,孟兰亭在南京又住了一夜,第二天,她踏上了回乡的路,路上辗转数日,终于顺利抵达县城家中。

  距去年底她离家奔沪,时间才过去了半年多而已。但这一趟回来,触目,无不是物是人非之感。

  她在去往南京之前,就已经和周教授夫妇讲过,最近要在老家复习读书,等到了下月,再回去参加考试。

  孟兰亭打起精神,见过族人的面后,替弟弟在父母的身边立了一个碑,又处置了剩下田产的事,随后在家中住了下来。

  小地方的光阴,静如深水。孟兰亭每天埋头复习,再不多想别事,只等时间到了,就去考试。

  一个月后,那是某个再寻常不过的夏日午后,院中蝉鸣阵阵,孟兰亭穿着一件天青色的旧竹布衫,坐在父亲旧日书房的那面南窗前,埋头在草稿纸上,演算着一道已经想了两天,突然灵光一现的难题。

  “孟小姐,电报!上海发来的!”

  县城邮局的派送人对孟家十分敬重,一收到电报,不顾大太阳,立刻给她送了过来。

  这封突然抵达的发自上海的电报,宛如一块投入水中的巨石,彻底地打破了孟兰亭原本已经渐渐平复下来的心情。

  是一个令她做梦也没想到的天大的好消息。

  也同样是一个她根本就想象不到的极大的坏消息。

  她以为已经没了的弟弟孟若渝,竟然有了新的下落!

  第61章

  夜色笼罩,南京宪兵司令总部的牢狱里,一扇铁门被打开。门边的一个墙角里,悬了一盏积着经年尘垢的灯,灯发出黯淡的光,照出前头一条狭长而阴暗的通道。

  冯恪之风尘仆仆,脚上那双沾了些尘土的皮鞋,踏于散发着腐味的通道里,经过一间间紧闭的囚室的门前,最后停在了尽头的一扇牢门前。

  看守用钥匙打开那扇不过半人高的牢门的锁,冯恪之推门,弯腰走了进去,停在了囚室的门口。

  这里戒备森严,关押的都是重犯,天一黑,牢房里就黑漆漆的,几乎不见任何光线。

  看守殷勤地跟了进来,高高举起手里的那盏煤气灯,替他照亮了牢房。

  牢房低矮而狭小,靠着墙角的地上,躺着一个人,背朝里,身体蜷缩,一动不动。

  “九公子,你要找的人就是他,去年那件刺杀案的凶犯之一。提过来关这里,已经差不多一年了……”

  看守一边解释,一边上前,抬脚踢了踢地上那个囚徒的腿:“喂,起来,别装死!”

  地上的人一动不动,仿佛昏迷了过去。

  冯恪之让看守退开,自己上去,弯腰,伸手将地上的人翻了过来,拿了灯,对着面孔,凑过去些。

  那人的脸被照亮了。

  这是一张年轻的,还透出几分稚嫩少年气的面孔。头发因为长久没理,已经凝在一起,凌乱不堪。人更是瘦得几乎脱了形,但五官依然端正,不难看出,从前应该是个容貌出色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