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语声愈寒,似有若无在君彻面上一扫,接着开口道,“我们知道,若是我们的身份稍有暴露,等待我们的,便只有陈尸异乡的下场,所以我们隐姓埋名,一直谨小慎微,才最终在凉国站稳了脚跟。”
“至于我为什么选在现在回来,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有了资本同那些欲置我于死地之人抗衡了。”
他的话音落,殿内已是死寂。
当年萧贵妃宠冠后宫,他在其他人眼中,自然成了难以拔出的眼中钉肉中刺。虽然昭帝并不待见他,而且萧贵妃在那段时间也因病去世,但谁又能保证昭帝不会因萧贵妃之故而对他心生怜悯?
若等到他摆脱质子身份归国那日,也许他们后悔都来不及了,所以,要将所有可能危及到幕后之人的因素都扼杀在萌芽状态。
皇族厮杀,从来都是无情。
沈初寒虽未点名道姓,但稍微对当时的情形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指的是谁,或者说,是谁和谁。
君彻的脸色有几分难看,低垂着头,眼中一抹怒火。
是的,在场之人都不是傻子,沈初寒这话,就差没直接说出是何人在幕后指使了。当年之事,他虽年幼,但皇族之人向来早熟,自然知道来龙去脉。
此时被沈初寒旧事重提,还都是于自己不利之事,脸色自然不好。
而昭帝的脸色,也跟着沉了下来,眸光中透出一抹犀利,在众人面上狠狠一扫。
☆、第266章 听说皇兄娶妻了?
当年,昭帝之所以派沈初寒前往凉国为质,自有他的私心。他虽独宠萧贵妃,对沈初寒却甚是不喜。
昭帝当年能坐上帝位,也是经历了一番腥风血雨,能力自是出众,看人的能力当然也很准。他早就看出沈初寒不是池中物,亦非乖乖听话之人。彼时萧贵妃因病去世,整个昭国已没有了可以制约他的人,假以时日,一旦等他羽翼渐丰,到时候再想约束他就来不及了。
但是,以他的身份,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对其下手,正巧当时刚与凉国休战,他便想出了这么个法子,可以名正言顺地将沈初寒逐出昭国。
一国皇子去到他国为质,这其中的落差有多大自无需赘言,若是心里承受能力差点的,也许就这么毁了。再退一步讲,就算他能成功熬到回来的那一日,那时昭国国内已被重新洗牌,早已没有了他的落脚之处,就算他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无济于事了。
况且他还知道,不喜沈初寒的人,可不止他一人。
那些与沈初寒有直接利益纠葛的人总是担心他会因萧贵妃之故而对沈初寒爱屋及乌,昭帝便也不戳破,只坐山观虎斗,妄想做那个坐收渔翁之利的人。
他果然没有看错那些人。
沈初寒一出昭国,那些人便坐不住了。
是的,他也同君彻一样,都很明白当年那些对沈初寒层出不穷的追杀究竟是何人指使。与沈初寒年纪相仿的皇子就两个,二皇子君彻和四皇子君瀚,他们都是强有力的太子之位竞争人选。沈初寒若出局,得益的便是他们俩。
所以,当年之事,幕后之人其实有两人,君彻的母妃程昭仪,几年前因病去世,另一个,便是君瀚母妃德妃舒玥。如今程昭仪已死,君瀚亦亡,可不就是沈初寒回来的最好时机?
看来,他人虽在凉国,但一直在关注着昭国的局势。
这么一想,心中顿生警惕。
清了清嗓子道,“当年之事,朕亦有所耳闻,三皇子亦是受害者,此事,诸位爱卿不必再提。”
见昭帝明显息事宁人的口吻,沈初寒讥讽地挑了挑唇。
他本就没打算昭帝能从他讨回什么公道,当年之事,若不是他和萧濯发现及时,并将计就计,此时世上,早已没有了君殊这人。
他对昭帝的嘴脸早已看得透彻,所以也从未抱什么希望。既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
只是,这话听在旁人耳中,却又有了另一层意思。
在他们看来,昭帝这话,分明是再次承认了沈初寒的身份,并有维护他的意味在里头。
那些暗中支持君彻的臣子不由脸色一沉,都感受到了危机。
沈初寒才刚归国,昭帝便偏向了他,这么看来,君彻的太子之位,是越来越悬了。
而主角之一的君彻,此时心情也不大愉快,话虽如此,他还是尽量保持着面上的平静。毕竟,昭帝已经答应了他会滴血验亲,君无戏言,这一点他还是很相信昭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