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闺阁记_作者:姚霁珊(211)

2019-01-06 姚霁珊

  李恭一脸震惊地看着她,一时间竟没想着避开这一礼,生受了,过后方才明白过来,于是再度苦笑:“表妹这是在笑话表哥无能么?”

  “这与能力无关,只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陈滢的面上是惯常的那种微笑,语声平静:“再者说,我本来就古怪,表哥想必有所耳闻,我在京城得到了圣上御赐神探金牌。综合所有已知信息进行分析是我的强项,我的能力也是得到陛下认可的。”

  为达成目的,陈滢不吝于扯出元嘉帝这面虎皮。

  反正她就是御赐神探,这个名号乃是全大楚头一份儿,谁也无法抹去。

  李恭被她说得又是一怔,旋即便温和地笑了起来,道:“表妹万勿如此,我并不觉得你古怪,我觉得你挺……”

  “古怪也没什么不好,我也不想与旁人一样。”陈滢抬手打断了他,迅速将话题切换到最紧急的事情上:“时间紧迫,闲话少叙,还请表哥务必照我说的做。”

  能够说动倪氏的只有李恭了,就连李氏都不行,陈滢希望尽快达成目的,因为时间确实很紧。

  李恭略作思考,到底同意了陈滢的计划。

  计划本身其实并不算周详,但一来不算费手、二来也确实有必要,且也是短时间内能够拿出的最佳选项。李恭从来就不是优柔之人,是好是坏他还是品得出的。

  接下来的事实证明,陈滢的判断没错。

  倪氏果然听从了长子的建议,等到车队再度启程时,仍旧是李家车队先行,韩家车队则与之保持着约七百五十米——也就是一里半——的距离,不远不近地跟着。

  为配合商队的骡车,李家将车速稍稍放缓了些,由东向西穿城而过。当车队驶出城门时,陈滢瞧见,黄县的城门外头也聚集着大批的流民。

  她贴在窗纱处,仔细地观察着这些流民的情形,叶青看了她一眼,并没有加以阻止。

  这些流民看似无序,但细看之后,陈滢却发觉,他们的行动仿佛并不自由。处于人群最外圈的一群“流民”,隐隐将处在中部的大多数人给围住了。

  同样地破衣烂衫,同样地灰头土脸,然而这些“外圈人”却并不具备一般流民的麻木与颓丧。他们一个个神情凶悍,起坐站卧也远比真正的流民来得敏捷。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些人无一例外全是青壮,陈滢甚至还发现其中一两个的腰里掖着铁棍或刀具。

  那一刻,她忽然便想起,蓬莱县城外那片灰黄而死寂的人群外围,似乎也有着相似神情、相似举动的“流民”。

  这些人,真的是流民么?

  “官府开仓放粮的时候,是不是都是那些人带着流民去领米?”陈滢抬起下颌点了点窗外,又解释地道:“我看这些人行动有序,不像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他们是不是一个特殊的帮派?”

  此刻,马车正驶离护城河,大部分流民皆视若无睹,只有圈外的那些人,不约而同地露出了警惕的神情。

  “米头儿。”叶青向车外扫了一眼,便以一个极为形象的绰号做了回答,算是肯定了陈滢的猜测。

  第153章 马车被困

  陈滢低低地“唔”了一声,有点明白李珩在做什么了。

  被圈禁的流民……朝廷源源不断的资助……灾情始终没有好转……

  这应该是一条黑色产业链。

  这些流民失去了土地、亲人与原乡。而现在,他们甚至连自由也失去了。

  不能回乡,也不能去别的地方讨生活,只能留在这里,成为某些人向朝廷讨要资助的工具。

  这不是少数人就能做成的事,从下到上,这是一整条利益链。

  若李珩不是微服出行,而是以济南府未来知府的名义来到登州,陈滢相信,这些流民一定会被安排在“合适”的地方,供他“亲眼目睹”。

  思及至此,陈滢忽地想起了在码头看到的那群流民。

  “码头的那些流民是否也有人控制?如果有,控制他们的人与这些米头儿是否是一伙儿的?如果不是,则那些人又是什么来头?”考虑到叶青在说话方面超乎寻常的吝啬,陈滢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

  “有。不是。海帮。”叶青以标准的叶式回答给出了答案。

  “海帮。”陈滢喃喃自语,不由便想起了第一世所知的、发源于清朝的“青(啊)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