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锦_作者:天际舟(181)

  这次上山,衣食住行都有人替她考虑得全面,却忘记了山上的日子难以打发。

  她借秦氏顶撞一事愤而上山,但其实真正的原因,只有她自己心头才清楚。因此,不管秦氏来得多么勤,她也会住满一个冬天,才考虑回京之事。

  眼前这个聪慧的小丫头,又对自己早逝的母亲恭敬伺奉,倒可以时时招来解闷。

  于是,在方锦书的日程中,便多了一项。

  原来她只是时不时的去几位太妃娘娘、静了那里请安,自从靖安公主招她来之后,这变成每日必做的事,最后再到靖安公主的院中,陪她说话。

  入了冬月,飘了一场零零星星的小雪。

  雪花如同飞舞在半空中的精灵一般,轻盈的随风飘舞。一落到树梢屋檐,便消失不见。

  下了雪,靖安公主嘱咐秦氏不要再上山,就怕大雪封山了将她阻在庵里回不去。在庵里住了这些时日,除了只能吃素斋外,比在京里还有轻松得多。

  年底,正是京里人情往来的高峰期。而她,作为先帝的嫡亲皇妹,有些饮宴她并不想去,却又推不开。如今住在庵里,却是自在许多,不必应酬。

  当初靖安公主上山,有几分迫不得已的意味。

  但安顿下来之后,晨起在庵中散步,闲来与静尘师太论经说佛。安静的院子中,散发着水仙淡淡的幽香,让她的心也静了下来,坚卧烟霞、信步闲庭。

  跟靖安公主相处久了,方锦书在她面前也逐渐有了更多的自由。

  毕竟,她了解靖安公主的喜好厌恶,又占了年纪幼小,常人不会对她设防的优势。慢慢地,靖安公主喜欢见到这么个小姑娘在她跟前打转。

  主子的喜好,就是奴婢的喜好。

  有了靖安公主的态度在前,她身边四名贴身侍女:良辰、美景、花好、月圆,见着方锦书的态度也客气许多,时不时的给她一些零嘴吃食。

  有了方锦书,几位太妃的笑容也多了许多。

  一切都比预想的好,唯一使方锦书看不透摸不懂的,就剩下静了一人。

  同样是公主,这位庶出公主命运坎坷,时常看着她出神。如死水一般淡淡的神情之下,只有眼神还有几分活气。

  也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有好几次,方锦书看见静了的眼神中,透出思念、记挂的色彩。这让她更有些莫名其妙。

  不过,静了既然没有更多的表示,她也就顺其自然。

  她心中最惦记的,还是寒汝嫣的下落。距离她假死遁走已有小半个月,按说已经安顿下来。算算日子,她的信件应该快到了。

  才飘过一场小雪,希望能赶在大雪封山之前,能收到消息。否则,岂不是要惦念一个冬日。

  ☆、第一百二十六章 好消息

  幸好,没让方锦书多等。

  一日去众太妃处请安时,静和将她留了片刻,请她品尝新得的初雪。

  方锦书一直觉得,对泡茶而言,河水、井水、泉水的差别极大,可什么冬日的初雪、秋日花瓣上的晨露、从梅花瓣上收集而来埋在地里一年的陈雪等,这如此种种之间,并无特别之处。

  于泡茶一道上,衍生出这么多讲究,除了文人雅士的附庸风雅,便是深闺寂寞了。一如在这岁月慢悠悠走过的庵堂之中,找一样能潜心进行之事。

  静和挥手让侍女退下,屋中就只得她和方锦书两人。

  冬日的阳光从窗前斜斜的照射进来,映在她的面颊之上。在迎着光的那一面,她肌肤明亮,嘴角微翘。而背着光的半张脸,陷于阴暗的光影里,愈发显得沉郁。

  她轻轻嗅闻着杯中茶,怅然道:“这杯初雪茶,不知我还要饮几年。”

  “师太,凡事讲究个水到渠成。”方锦书轻声道。

  静和放下茶杯,轻笑道:“活了半辈子,还不如你这个小丫头通透。”寒汝嫣才刚刚逃出去不久,能顺利在京里藏起来,就是最大的胜利。

  要对付郑太妃,非一朝一夕之功。

  但知道归知道,一想到自己失去的那个孩儿,静和便恨不得生啖其肉。

  说着,她从袖子里拿出一封信交给方锦书。如今,她们三人是同一条绳上的蚂蚱,共同进退。和寒汝嫣一样,静和也信了在方锦书后面站着一位前辈高人。

  高芒立国不久,在民间藏了不少高人隐士。他们大多性情怪异,不愿为新朝所用。

  信是用她们商议好的暗语所写成,表面上是一封给静和汇报一年收益的信件,其实却是寒汝嫣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