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锦_作者:天际舟(472)

  庆隆帝沉沉地扫过两人一眼,余光瞥了一眼关景焕,再放到两人身上,道:“扰乱琼林宴,情有可原罪无可恕。”

  “权墨冼,你可知罪?”

  权墨冼双手按地磕头,道:“请皇上降罪。”

  庆隆帝食指在桌面轻轻敲击了几下,道:“我看,这比拼也不必了。”他用手指着万春辉,问道:“你叫什么?”

  万春辉心头暗暗发苦,皇帝知道权墨冼而不知道他的名字,两人在庆隆帝心头的差距,高下立判。

  吴尚书上前一步禀道:“回皇上的话,他是徐州进士万春辉。”

  “万春辉,好,朕记住你了。”庆隆帝的语气听不出喜怒,徐徐道:“朕听你言辞犀利,陈述清晰,这很不错。这样,你带着他们四个,去吏部报道。”

  万春辉心头一阵暗喜,原来,皇上并没有恼怒自己,反而得到了赏识?都说当今圣上明察秋毫,看来果然不错,自己是白担心一场。

  他仍然伏在地上,却兴奋得全身都颤抖起来。

  但是,不敢抬头的他,如何能发现吴光启目光中透出的怜悯目光呢?

  庆隆帝指着那原本要挑战权墨冼的四名进士,道:“你们一起,到工部去将有史以来的河疏水竣书籍加以整理,编撰成书。”

  “有万春辉领着你们,想必会省去很多功夫。”

  什么?

  编书可是大好事,就算是翰林院中的学士们也不是说编就能编的。得资格够了,才会便皇帝钦点去编撰大典。

  这样能传世的典籍,哪怕能在上面落上一个小小的名字,也能名垂千古。这是读书人最看重的荣耀,也是政治资本。

  然而,此编书非彼编书。

  整理编撰有史以来的河疏水竣书籍,不仅工程浩如烟海,还不可能获得什么实际上的名声。

  新科进士埋头在故纸堆里十年八载,就算编成了也只是工部留存,用以疏通河道铸造堤坝所用。顶多能被匠人河工们感激几句。

  这样的前途,可谓是黯淡无光。

  万春辉的脊背如筛糠一眼抖了起来,大颗大颗的冷汗从他的额角摔到地面上。他心头一片茫然,皇上这是什么意思?

  大好的前途,竟然说没就没了?就这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就让自己亲手葬送了?悔意如海一般淹没了他,让他心如死灰。

  后面那四名进士也都齐齐愣住,有一名甚至不敢相信地看了关景焕一眼。

  事前说得好好的,他们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御前挑战新科状元固然出格了一些,有朝中第二人的关大学士在,他们也不怕。

  只是,这由皇帝亲自指派的差事,恐怕连关景焕也没什么好法子。欺上瞒下的那一套,对庆隆帝可行不通。

  殿内的空气再次安静下来,对这几人的处置,显示了庆隆帝的不悦,谁还敢去捋虎须?

  吴光启轻咳一声,道:“还不领旨谢恩?”

  四名进士心头发苦,上前和万春辉跪在一起,磕头谢恩后退下。

  待几人离去,庆隆帝的目光投在了权墨冼的身上,缓缓道:“作为新科状元,乃天下读书人的楷模,不只是才学出众,更应是怀瑾握瑜之人。”

  关景焕的手指头略动了动,做过了这一场戏,这个胆大妄为的状元郎,终于还是要被他拉下来。付出的,只是区区几个新科进士的代价而已,这个交易极为划算。

  ☆、第三百三十六章 实缺

  每一科的一甲进士,几乎都会进翰林院。而几乎所有的朝中大员、重臣都出自于翰林院。庆隆帝既然罚了那五名进士去编书,就不可能放着权墨冼不管。

  就算他再怎么欣赏此人,也不能如此厚此薄彼。否则,对权墨冼来说,就不是赏识,而是将他这个毫无根基的寒门子弟架在火上烤。

  关景焕看起来浑不在意,却凝神听着庆隆帝接下来的话。权墨冼究竟会被如何责罚,他才好接着布下一步的棋子。

  务必要将这个刺头给按下去,让他一辈子都出不了头。

  只听庆隆帝的声音在殿内回荡着,他道:“念你寒窗苦读不易,朕允你保留功名,剥去入翰林院的资格。”

  有了!关景焕心头大喜。无法入翰林院,权墨冼就算保住状元功名也无用。

  顿了一顿,庆隆帝继续道:“你就去六部之中,任一个补阙,以观后效。”